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经很充分,并且写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正是这一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基调。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也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1](P10)。人的表现形式既有根本的一面也有动态的、多样的一面,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性与多样性并不矛盾。当前学界研究指出:人的活动、人的交往、人的语言以及时间、文化、理解、教育,甚至艺术、建筑等都称为人的存在方式。这诸多存在方式并不能摆脱实践存在方式的根本性。正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的存在方式。 一、人的实践存在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统领着人的其他多样性的存在方式,它之所以具有此统领作用是因为:第一,人的实践把人从“自然存在物”提升为“人的自然存在物”。人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P105)。但大自然只提供了进化为人的生物学前提,完成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的直接原因是劳动实践。人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自然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决定改造之。人在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实现着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从而把人从直接自然存在物提升为“人的自然存在物”[2](P107)。第二,人的实践造就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动物虽然也有集群性,但动物不是社会关系性的存在物,人则基于物质生产劳动而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6)。但人的社会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本质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的范畴,而是个动态的关系范畴。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人的本质即本质化。第三,人通过实践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猿脑变成人脑,动物的心理过渡到人的意识,不是单纯的生物过程造成的,主要靠社会实践。“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P574)。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只能是实践。从其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而现实的人一定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离开使人的思想形成的客观实际与实践而进行空想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出发点就是人的生存实践。从其落脚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发展实践上来。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能在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质和量都不能用主观认识来检验,而只能用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实践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会是空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要落实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及其他生活实践中去,落实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实践中去。脱离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将会落空。这种价值落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就是形式主义、文牍主义。 二、人的活动存在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性 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论》中就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P399)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物质形态,并不能脱离运动这个根本的存在方式的制约,这个运动就表现为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费尔巴哈观察人的方法和他关于人的理解进行批评,指出:“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3](P77-78)这里的活动作为哲学范畴特指人的活动。人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特别是生物进化的最高产物,“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形式和根本功能特性”[6](P131)。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活动有如下特征:为我性、对象性、中介性。人的活动可以说都是为了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存在的,没有为我性,活动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动力、目的与价值取向,这种活动不能发生,即便发生了也不会持久,没有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意义。人的活动总要面对一定的对象,没有对象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不过,这个对象除了物质性对象外尚有精神性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有意义的是精神性对象。人的对象性活动是通过一定中介进行的。动物与自己的对象是直接同一的,人却以一定的工具作为中介,这恰是人之高明之处。人是未特定化的,只有借助于工具才能作用于对象。人是什么样的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正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人学不再追问“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去考察人怎么样活动,以此种方式来揭示人,让人显现自身。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项主体性活动,是实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发展的主体性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活动主要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建构活动。所谓交往,简而言之,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这种交往活动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依靠的教育者的单向灌输,是在主体双方的共同活动中提升双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建构活动的结构由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中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把活动研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转换了视角,进一步逼近了本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揭开了遮盖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之上的面纱。这种本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存在方式的活动是一体的。 三、人的语言存在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性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在劳动过程中,正在形成中的人需要彼此交流思想与经验,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话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产生了语言。“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7](P377)。语言伴随人的产生而产生,并不外在于人。但传统的知识论哲学把语言视为人生活与实践的工具,可以拾起也可以“悬置”,但现代哲学存在论却从新的视角给予新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下,‘语言’就不是外在于‘生活’、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生活’和‘人’的‘存在’方式”[8](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