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文化批评”作为学术界的通用术语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但是谁都无法否认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对文化批评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学术界对阿诺德的文化理论和批评实践的兴趣有增无减。在我国,得益于《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Culture and Anarchy:An Essa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Criticism,1867-1869)中译本①的问世,阿诺德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但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相关研究均把关注聚集在《文化与无政府》、《民主》( Democracy,1861)、《当今批评的功能》(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at the Present Time,1864)和《平等》(Equality,1878)等著作上,把这些著作跟阿诺德的诗歌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较少,而专门从消费文化这一角度切入的则更少。从笔者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只有特里林在其名著《马修·阿诺德》中着意使用了“消费”一词: ……加尔文主义的教条连带着价值观的逆转——正是这一现象让阿诺德日益不安。过去,工作一向是命定的折磨,是一种手段,而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福分和目的。物品的生产变成了目的本身,而物品的消费(按:此处黑体为笔者所加)则变成了促进生产的手段。工厂不是为了人而建立的,可是人却是为了工厂而降生的。这种对事物价值的重新判断影响甚广,在中产阶级主宰了全民族的生活之后渗透到了整个英格兰思想领域的方方面面:事情完全被本末倒置了。② 特里林此处不但指出了阿诺德时代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状况,而且点明了消费主义肆虐的一个根本原因,即用消费促进生产这一社会价值观的确立和流行。由于消费文化不是《马修·阿诺德》一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因此特里林在这方面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顺势展开。此后半个多世纪的阿诺德研究在这方面似乎也没有明显的突破。有鉴于此,本文拟从阿诺德对消费文化的回应入手,分析这一回应的意义。 一、消费浪潮中的忧思 阿诺德的许多作品都记录了消费主义泛滥的文化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就他的诗歌作品而言,《拉格比小教堂》和《吉卜赛学者》在这方面显得最为突出。下面是《拉格比小教堂》中的几句诗行: 世间的凡夫俗子 在遵循着什么样的生活轨迹? 到处有人在随波逐流, 到处见人在吃喝不休。 琐碎的唠叨,莫名的恩怨, 无尽的聚会,无度的挥霍, 不是把他们抛上作乐的浪尖, 就是把他们掷入积灰的角落。③ 这是对维多利亚时代消费文化的见证。“无尽的聚会,无度的挥霍”以及“到处见人在吃喝不休”这几句表明,无节制的消费已经不再是少数富人的行为,而是酿成了社会风气,变成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面对汹涌的消费浪潮,阿诺德忧心忡忡,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作乐的浪尖”和“积灰的角落”这两个意象巧妙地勾勒出消费文化背后价值的缺位以及消费主义者的必然下场——他们即便冲上“快乐”的浪尖,最终也难逃脱与灰尘为伍的结局,何况高居浪尖本身就很危险。《拉格比小教堂》是一首挽诗,系阿诺德为缅怀父亲而作。④在追忆父亲的教诲的同时,阿诺德作了一番今昔对比,描绘了当时世风日下的社会图景,尤其是消费主义泛滥的状况。他一方面哀叹情操高尚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表达了从父亲的榜样中汲取力量,与世风抗衡的决心和信心:“秩序和勇气,回来吧!/目光里重新燃烧起希望,祷告中重新有你的脚步声在回荡。/我们走来了,效仿着您的步伐。”⑤ 《吉卜赛学者》是另一篇见证消费文化的诗歌。阿诺德在该诗中讲述了两百年前一位青年学者的故事:这位年轻人发现牛津大学和自己的抱负格格不入,因而中途退学,转而向吉卜赛人讨教各种学问和艺术,并决心“在学成之后,向世人传授艺术的奥秘”。⑥故事快结束时,以叙事者身份出现的阿诺德跟想象中的吉卜赛学者有一段心灵上的对话。叙事者要求吉卜赛学者逃离现代人的生活,因为这生活染上了各种各样的现代疾病: 但是快逃离我们的道路吧,逃离我们热病似的接触! 因为我们的勾心斗角传染性太强, 不但不会带给你半点好处,而且会毁掉你的余生; …… 那就快逃离我们的招呼吧,逃离我们的言语和微笑! 就像当年泰尔城的那位严肃商人逃离 …… 那艘沿海岸得意洋洋地驶来的希腊商船, 上面满载着琥珀色的葡萄和中国美酒, 还有绿油油的无花果,还有腌制的金枪 鱼——⑦ 此处,阿诺德使用了古代泰尔城商人逃离古希腊商船的典故来形容吉卜赛学者逃离现代人生活的迫切性。虽然那艘商船属于远古时期,但是它贴切地象征着商业化了的现代社会——人们得意洋洋地沉湎在美酒佳肴的海洋里(商船、海洋和美食这三个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现代消费浪潮的生动写照。此外,阿诺德选用古希腊这一特定时期,还有另一番深意:他对灿烂的古希腊文化情有独钟,他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全书都体现了他对“希腊精神”(Hellenism)的向往,但是他也痛心地意识到“璀璨的古希腊因不够注重行为准则而毁于一旦”。⑧凡是了解古希腊历史的人都知道,古希腊文明的衰亡在很大程度上跟统治阶级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有关,也就是跟“不注重行为准则”有关,这跟现代社会过度消费的行为方式不无相似之处。阿诺德借古讽今,其用意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