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3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764(2007)01-0073-0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的渗透加剧。面对强大的文化渗透和思想观念的强烈冲击,青年一代在价值观念受到影响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接纳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并最终发展成为政治上的认同。现代青年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前数代人极具区别的特征: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趋进,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化。开放的社会给了青年开放的选择空间,如何引导青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中做出正确地取舍,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导青年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是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西方文化对青年的影响 (一)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同感欠缺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由该国社会背景及其发展状况演变出来的,其文化产品中包含了本国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优势。但是,国内很多年轻人却对传统文化缺认同,在五四运动85周年之际,《新闻周刊》作了一项主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关于传统文化的现状,20%的人认为势力仍很强大,认为还有影响的占40%,认为很难判断的占16%,认为正在消逝的占24%。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表示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不到25%,极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并不十分乐观。 目前,中国的本土文化已被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明的印记,美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视听传媒既是政治的传声筒又是商业的摇钱树。芬兰学者Nordenstreng与Varis受联合国委托所做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所输出的电视节目总数,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总和的2倍以上。正如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所说:“仅仅依靠美国文化的普及,就足以奠定美国的领导地位。”这是美国的文化霸权,是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它依仗本国的各种优势,把其行为准则作为一种普世的标准加以推行,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 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西方社会奢侈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状态等随文化传播自然而然地为青年所感知和体验,阻碍了青年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主导文化,使之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不予珍惜,对自己的历史轻易否定。正如汉斯·摩根索的著作中所说:“它的目的不在于攻占他国的领土,或控制其经济生活,而在于制服和控制人的头脑,作为改变两国权力关系的工具”[1]。 (二)自我意识增强,人生理想趋于务实 在人生理想方面,当今青年既注重精神价值的追求,也注重物质价值的获得。调查显示,北京青少年最崇拜的6类职业者,依次为:科学家、企业家、影视明星、军人、教师、劳动模范。而他们最愿成为的从业者分别为:企业家、科学家、影视明星、教师、军人、劳动模范。可以看出,在青年人的择业中,他们所崇拜的职业与所选择的职业之间存在差异,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人生理想中有较多的务实取向。他们最崇拜的是科学家,而最愿意成为的是企业家[2]。 青年倾向于把现实成功型人物作为自己的实际榜样。世界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是数代青年的精神偶像,微软缔造者比尔·盖茨则是当今成功人士的代表。一项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一般都把保尔和盖茨视为英雄。但他们倾向于将保尔视为精神领域的偶像,而把盖茨当作现实世界的榜样[3]。 跨国公司的许多“白领青年”对西方生活方式情有独钟,他们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对青年群体的生活和消费观念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前我国奢侈族的最低年龄比欧美发达国家小了5岁,集中在25到30岁。在这一群体中已出现相当数量的“月光族”和“百万负翁”(月工资上万元,却因总是购买高档消费品和选择最新潮的消费方式而负债累累)[4]。附着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金钱至上、消费至上的西方商业文化,正不知不觉的进入青年思想意识,并逐渐成为其生活价值观的重要取向,对他们接受和继承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等优良传统形成冲击。对西方衣食住行的群体性推崇和模仿,逐步销蚀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过度物化和享乐主义,非常容易加重青年的物质追求和攀比炫耀的消费欲望,诱发他们采用非法手段达到物质生活的满足,以致出现西方国家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青年犯罪持续走高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忘记,曾有美国要人说过,他们要把不战而胜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四代和第五代身上。 (三)价值观念的理性追求 现代青年的价值观日趋务实和理性,表现为从重理想到重现实,从重义务到重利益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放弃了前一方面而极端地向后一方面倾斜,而是在传统与现代取向之间寻求平衡,一些核心观念在深层次上仍然保留着社会主导文化的深厚影响,这是当今青年价值观上呈现的一个根本性特征。 从一些实证调查可以看到,对于集体主义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大多数青年持认同态度,但个体取向的价值观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增强态势。对于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青年倾向于在奉献与索取之间寻求兼顾,选择“多奉献,多索取”。这种希望在付出之后也能够得到相应回报的心理,表现出一种务实的特征。第二,强调合理利己。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绝大多数青年并不认同“损人利已”,而是强调合理的自我利益。[5] 第三,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与意愿方面,青年择业的最高目标不再停留于只求谋生的初级阶段,而步入到寻求发展的更高层次。对职业的精神因素(如感兴趣、发挥才能)的考虑超过了对职业的物质因素(如收入高、福利好)的衡量。他们崇尚“实惠的理想主义”,把“美满家庭”、“过富裕生活”和“成名成家”视为人生首选的理想目标,看重个人成就的取得和个人努力奋斗的价值。第四,务实倾向是现代青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获得经济自立方面,青年更注重的是实质。对于“如果愿意通过打工挣钱补贴家用甚至养活自己,对于打工形式的选择”这一问题,北京学生中表示“不在乎打工的具体形式,只要能多挣到一些钱就行”比例最大,选择“没太多想过”的比例也较大,而认为“只愿意选择体面一点的打工形式,即使挣到的钱少一点”的比例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