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07)01—0009—05 2001年,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的指导要求,诚信道德建设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 高校是社会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是真空社会,也不可能是道德的净上,社会的大变革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同时,学校环境中道德失范方面的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不同阶段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的脱节,影响了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 我国的普通教育领域历来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坛”和“清贫”的“净土”,一直受到老百姓的信赖和尊重。然而,2002年中华女性网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人。近年来,诚信危机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干扰了我国普通教育的价值走向,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目前,最大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者将教书、育人两者脱离,学校这种只管“教”,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高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知识教育没有情感教育的作法是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在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着生理、心理及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对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因而,不同阶段的学校诚信道德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结构及其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在小学阶段,如果缺乏对小学生诚信道德感情和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培养,这怎能为小学生的将来打下良好的诚信思想品德基础?在中学阶段,如果缺乏对中学生诚信思想和诚信道德品质的教育以及个人心理素质和各种诚信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怎能让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如果缺乏要求大学生具备坚定的诚信道德信念的品德教育,则难以培养其求真务实精神和自我完善诚信品质的能力。但目前“一考定终身”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使诚信道德教育在各个阶段严重脱节,影响了诚信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行,高校在人数剧增的情况下,教育管理和教学服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发达的网络环境对学生思想影响深远,网上违纪行为增加了管理难度;一些职能部门没有尽到职责,习惯于以旁观者、评估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忘记了责任人的身份,遇到问题不及时处理,使教育管理滞后;有的名牌大学打着提高人文素质的旗号,以办经济、法律等培训班赚钱……。2004年8月14日,央视“焦点访谈”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向广西某考生索取10万元巨资,以换录取通知书一事作了报道;新华社就西安音乐学院在去年招生工作中“不交三万元‘捐款’难领录取通知书”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大曝光。这些以接受捐款名义招生舞弊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怀疑,对大学生起到了极坏的示范作用,给诚信道德教育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高校诚信教育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诚信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校的教职工都肩负着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责任。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角色定位问题,不少高校的职能部门认为教育学生是学生工作系统的职责,整个诚信道德教育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诚信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政治化趋向,不但冲击了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还弱化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重在规范和要求,却忽视了诚信道德教育的个人德行需要和诚信品质的培养过程。比如,高校在迎接一系列评估检查中,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要求学生违心编造和补充不实材料,使大学生混淆真假是非标准,降低了诚信道德教育的效果。 (四)高校教师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树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得非常精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一直把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效仿的楷模。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138.82万人,专任教师61.9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3.19万人,成人高校8.80万人。到2004年9月,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师1249.8万人。如此数量的高校教师群体应当成为全社会的诚信榜样。但是,在高校教师中依然存在不诚信问题,影响着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树立。 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书”是技术技能传授,“育人”是教导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德教育,教师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因而学生也更加看重专业技能学习,而忽略修身和德行的培养。孔子说:“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生要诚信立身,大学教师首先要做到诚信育人。据调查,不少教师开会经常迟到;不认真备课,拷贝他人讲义授课,上课敷衍了事;为迎合学生“学评教”,对课堂纪律不闻不问……。这些既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不诚信的职业行为表现。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并把他们所说的和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着对比,在教育的名词后面,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高校教师在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学术注水,科研剽窃,给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评职称,有的教师不择手段地托人情、拉关系,甚至花钱雇人写文章的大有人在。有的把别人发表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大名复印;有的在自己申报的材料中抛弃合作者,把合作作品占为已有;有的把自己专著中的所有章节分解成论文一一发表,于是专著之外又多出了若干篇论文。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经费大幅增加,就有学校编造数字多拿经费;国家重视科研,就有教师通过虚报成绩获得项目批准;有的通过虚报科研人员和成果获取重点学科和学位授予权;多种教材七拼八凑,数十年来“一脉相承”。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经达到500多种, 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高校教材就有100种。学术成果“近亲繁殖”,学术注水,如某著名大学教师李某所著《移民与近代美国》被指剽窃我国17位学者研究成果;北大博导王某涉嫌学术剽窃,“海归”陈琳“哈佛大学博士身份事件”等,都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师在学术、科研上的诚信形象,也为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带来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