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6)01-0100-04 范式是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也即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在整体中,它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1]p157-168。而德育范式就是指德育工作者用以开展德育活动、思考和解决德育问题时共同接受的准则。高校德育范式以潜在的方式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兴趣和价值判断。高校德育范式的变化,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重心或者关注点的转移,反映了对高校德育领域最基本问题认识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高校德育工作对外部环境、工作对象和工作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正确把握。 高校德育范式的具体形态是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体制等诸多制度性因素紧密联系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校德育领域的范式演进,可以发现,高校德育范式大致经历了独白式内容范式、问诊式方法范式,然后向对话式效果范式的转型。 一 独白式内容范式德育,在德育形式上体现为德育话语的“独白”,在德育服务对象上体现为服务于政治,在德育的培养目标上体现为“又红又专”的“红”,是“理想远大、行为高尚”的红色的革命者,德育价值上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拿什么内容来育”的问题,德育手段的第一选择就是“灌输”。 本文所谓德育的独白,是指高校德育是由一个权威独断独行地决定的。独白式的德育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儒家无论是孟子的天人相通说,还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无论是朱熹的与理为一说,还是王阳明的吾心即理说,都把封建道德看成完全是天或圣人之心独白的产物,而实际都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天子一个人独白的产物。儒家的道德律三纲五常是无需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商谈才确定的[2]p406。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代替了儒家的道德律,而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新道德代表的是最科学最先进最具人民性的道德,因此,新的道德独白也就顺理成章地替换了旧的道德独白。 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加强巩固,计划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备,更加强化了我国高校现存主流独白式德育范式的制度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首要的政治任务就是思想改造,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其他一切教育都应当承担起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任务,而高校德育则义不容辞地迈在时代的前列。因此,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秀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新道德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当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感召下,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显得较为次要,最重要的是尽快把最好的最革命的最科学的最进步道德内容遴选出来,用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同时要彻底地批判和清除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和其他一切反动的、颓废的、落后的道德。 其次,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发展高度专门化的院校来为各个经济部门培养人才。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自上而下实行严格管理,高校德育工作也必须为培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各个部门专门人才服务。国家对大学生“统购统销”的车间式管理,使得高校德育成为国家计划经济链条上人力资源合理驯化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对计划经济的协调运转起到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沉浸在革命成功的喜悦和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正确的无限信服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有着深切的体认,思想非常纯洁,是一批少而精的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天之骄子”,可以命名为“听话的一代”。有着这样理想的德育对象,也决定了高校必然会选择独白式内容范式的德育。 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的,事物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它的反面。“至善尽美的、无法企及的”、紧跟时代政治的独白式内容范式德育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变得日益陈旧,作为政治附庸的独白式内容范式德育的局限性严重地显露出来。 独白式内容范式的德育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走向式微。“蛇口风波”可以作为独白式内容范式德育的一个重要案例。1988年1月13日晚,在蛇口招商大厦9层会议室,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三位著名的思想教育专家与自发而来的蛇口近70名青年召开“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青年和教育专家在“淘金者”动机的纯洁性、“姓资姓社”、“宣传与实际的矛盾”、“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爱”、“如何对待青年人的自主意识”等问题上,观点互相对立,经媒体广泛报道和讨论后,在全社会产生了重大的观念撞击,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此次思想教育的失败,宣告内容范式的一厢情愿的“独白”德育悲壮地、无可奈何地退出历史舞台。正如朱伯儒所说:“‘蛇口风波’客观上向我们提出了改进教育方法的问题……对话的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双方都能从对话、交流、争论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得到提高。”[3]在这个充满了是非的领域里,一大批有智有识之士在默默地思索,辛勤地研讨,“他们打破了一度笼罩在这个领域的权力崇拜意识和缺乏主体精神的弊端,从当代政治发展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高度,深入追究着思想工作领域中一系列病态逻辑由以形成的历史及其与当代现实错位的种种表现,并且进而发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转型,必须进行深层次变革,必须适应新体制需要的呼吁。”[4]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独白式内容范式德育已经走到尽头,德育范式必须转型,高校德育迈上探索德育新方法的艰苦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