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人格及其主体结构 人类理想是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统一。理想社会,包括对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要求和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面貌的预见,同时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的理想人格的设计。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社会,历来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50年前,在革命的理想人格推动下,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在我国已经变为现实。当前,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人格是进一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重要条件。否认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价值,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培养、塑造理想人格格格不入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理想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出于实现理想社会的需要,集中了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期望,反映了特定时代和阶级对其社会成员做人的基本方向和人格上的最高标准,并为人们所普遍肯定和推崇、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并且由国家所倡导和推广的人格模式。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具有伦理化倾向,对理想人格的要求从“德”和“善的层面提出,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本质是道德精神,中国传统人伦关系深烙着伦理道德;现代西方工业社会的理想人格强调“智能”与“意志”因素而忽视道德因素。笔者认为,科学意义上的理想人格由人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和审美力量所构成。 智慧因素(力量)。包括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判断能力、批判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追求人格的智慧发达,是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意志因素(力量)。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支配行动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以及克服人的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坚韧性。理想人格的意志力量是具有异乎寻常的挫折超越力,富于锐意进取和创新精神,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精神,坚定信念始终不渝的精神。意志因素是理想人格的支柱和内在品质。道德因素(力量)、情感因素(力量)。道德因素是理想人格的灵魂,它是个体对自己、他人、人类、自然以及存在本身的某种真诚态度和倾向性,以及关于这种真诚态度的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决定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标准和原则的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绪反映和情感态度,它是确定人格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审美因素(力量)。在理想人格中,美来源于真和善,真善是美的内在价值,美是真善的外在表现。理想人格是一种完满的美、愉悦的美和崇高的美。 这五个因素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卓越的智慧力量和理性力量是人格道德情怀和坚韧毅力的前提和条件,人格的道德情怀是人爱智求真的道德指南;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是发展理性、升华道德、丰富情感的重要推动力。智慧的发达、人格的高尚情怀、坚韧的意志力体现了理想人格的真善美。上述对理想人格主体结构的分析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主体结构分析。 二、对历史上理想人格理论的检视 对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的理想人格理论的透视和梳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研究的逻辑前提。 西方理想人格理论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摇篮。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从人的德性出发,提出“善”和“完人”的理想人格。“善”和“完人”的理想人格通过人们的道德实践和理性追求得以实现。这些思想有可取之处,但是,由于它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因而缺陷明显。 欧洲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时代,人关于追求幸福的善事被推出现实世界之外而成为一个神学问题。 到了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使人获得解放,人成为世界的中心,是自我目的本身。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生物人性论出发探讨人的道德理想问题,以康德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从抽象人性论出发,提出了纯粹理性意义上的理想人格理论。但是,由于他们要么从生物人性论出发,把人看成是生物本性的反映,要么从抽象人性论出发,把人看成是绝对意志自由的产物,因此,总体而言,他们的理想人格理论缺乏科学的依据。 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无例外地关注理想人格问题的研究,原因在于现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人格危机”。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人的本质异化和人格危机,原有的人格模式丧失。为了再塑人格,他们企图建构各自的新理想人格模式,例如尼采的“超人型人格”、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型人格”、舍勒的“完整的人”模式、杜威的“内在和谐”的模式。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思想家们所建构的理想人格不可能寻找到理想人格生成的正确道路和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是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在百家争鸣时代,先秦各家的理想人格理论趋于成熟,尤其是儒、道、墨三个学派,他们都有对理想人格的系统看法,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理想人格以“仁”为终极关怀,以“礼”为实现手段,追求“内圣外王”的入世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圣人”、“真人”和“神人”,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是“精神胜利法”。墨家理想人格是“完人”。儒、道、墨的理想人格理论的共同特征是向往圣人人格,除这三家外,在历史的推演中,有董仲舒的“五常”、韩愈的“五德”、二程的“五性”、朱熹的“五伦”都是比较著名的理想人格理论。审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理论,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使它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并成为后世理想人格模式设计的价值取向。二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设计具有“重义轻利”的利他性和政治伦理化倾向。三是在理想人格实现的途径上,注重个人的“内圣”,强调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内化。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理论中,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占居主导地位,也是最完善的理想人格理论,其影响甚至自1949年共产党中国以来,在许多事情的计划上、体制上,仍然发现许多儒家伦理观念因素的存在。当然,在近代以来,这种状况受哲学解放的影响,人们开始摆脱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束缚,对传统理想人格理论进行批判、扬弃和改造,例如,洪秀全、李大钊等提出理想人格不再是“醇儒”的圣人人格,而是被平民化的理想人格。今天,人们正以清醒的主体意识,清理、批判、反思和改造传统理想人格理论,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建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