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指一定社会的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引导人们开展爱国行动的一种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之一。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体现其一般的功能。 然而,由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以爱国主义为具体内容的特定教育,其结构和功能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爱国主义教育之所以成为与国俱存的历史现象,受到不同时代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重视,就是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对民族国家及个体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功能的产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教育独特的结构决定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只是涉及对爱国主义结构的探讨,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的很少见到,特别是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事实上,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构进行研究,离不开对爱国主义结构研究的借鉴。因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特定教育,还必须体现其教育的规律性。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构进行分析,需要从其内涵生成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及过程结构等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 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生成的层次结构 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生成的层次结构,就是指爱国主义教育遵循其内涵生成发展的规律所体现出来的层次性。爱国主义教育是包含从爱故乡、爱亲人到爱集体、爱人民再到爱民族、爱传统直至爱国家、爱制度的教育,这不但体现了人们的爱国情感生成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体现了人们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它是一个多层面、从低级到高级依次递进的立体结构。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爱故乡、爱亲人的教育 故乡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指祖先生活或安息的地方。一个人生长在自己的故乡,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自己成长的痕迹。“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67页) 因此,人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割断同自然的联系。不仅如此,人又依赖于自然。人类从自然中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和转化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人类也向自然界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界。人们长期浸透在故乡的自然环境之中,并与故乡的山水融为一体,就不能不对这片土地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是由人的精神属性决定的。人们对故乡的爱是与对亲人的爱联系在一起的。父母作为养育者、教育者,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是其他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加上人们与家庭其他亲人所维系的亲情,构成人们的情感世界中最深沉的层面。人们之所以对亲人具有这种特殊感情,主要还是取决于人们的自然属性。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属于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但人仍具有动物的某些本能和特性。动物是靠种群关系来维系自己生存的。而人则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只用说空话来抹煞这一如此广泛流行的制度的意义。”[2](25页) 虽然在文明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亲属关系不再起决定作用,但这种关系仍然是人的社会关系扩展的起点。在故乡,人们不但与家庭亲人交往,也与乡亲交往。因此,不但有亲情维系,而且还有与父老乡亲之间的亲切感情维系。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对社会事务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情感便放大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要基于人们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引导人们热爱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培养人们浓厚的乡情和亲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故乡和亲人都没有感情,就很难产生更高层次的人民情、民族情、祖国情;相反,如果一个人具有深厚的乡情和亲情,即使没有在自己的故乡甚至祖国生活过,由于归属感的需要,也会对故乡产生特殊的感情,并且由此引发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人们进行爱集体、爱人民的教育 集体就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为着一定的目标而活动的人群。集体相对个人而言,但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人需要集体,离不开集体进行生产生活,这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也只有经过教育、学习及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作用才具有社会性,并非生下来就是真正的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1](122页) 因此,人不但只有在社会中存在,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人是在分工合作和相互交往中取长补短来获得自身发展的。由此得出,人具有群体性、合作性等属性。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个人都不能孤立地面对自然,人始终生活在群体之中作为群体的成员而和自然相对立,而这种群体正是由人的合作及其关系形成的。“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3] 然而,这种合作的群体却不是偶然的。人的社会性无不是现实的、具体的。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归属或依附,或归属于某个民族、文化社区、家庭,或归属于某个阶级、政党、职业阶层。总之,人总是归属于某个群体的存在。 个人需要集体,是为了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同样,集体也离不开个人,因为集体利益终归要由无数个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来体现。然而,集体利益并不等于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体现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但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因此,集体与个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在阶级社会里,人民作为一种政治范畴,最广泛地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民是相对于阶级敌人而存在的概念。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的涵义会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人民作为一种集体,体现了人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由于不同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各异,因此,各阶级集团的利益便各不相同。只有处于同一个阶级和政治集团中的人,才会有共同的利益。当然,人民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只是解决的手段和方法与敌我矛盾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