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为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需要对以往的经验教训进行理性审视。 一、注重坚持“一元”导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层次性 建国以来,尽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价值观教育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内容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是,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上,我们一直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动摇。这“三个主义”也是的至今日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我们也一直希望能把青年的思想统一到这一“主旋律”上来。但是,在改革开放前,我们的价值观教育还能比较容易地把青年的思想统一到这一主旋律上来,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多样化价值观的存在已是客观事实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已经不能轻易地实现这一目标了。其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强化了青年的平等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增强,必然弱化其整体意识,而是从各自的目的和需要出发,提出不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给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 事实上,当前弘扬价值观教育主旋律,实际是要处理青年价值取向多元化与社会一元性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处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使青年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既符合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又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原则和思想。我们应当清楚,价值观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从大的方面而言,它包括物质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具体讲,它包括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等等。由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不同,思想道德觉悟不同,人们在经济、政治、道德、职业、生活上的价值观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加之受西方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必须体现出层次性。既要把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同一般的经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区别开来,同时,还要注意把社会少数先进分子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同广大青年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区别开来。在过去很长时间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并未太多注意区分这两个层次,往往采取简单的、形而上学“一刀切”的办法;或把一些青年的经济、生活的价值观,如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上升到政治价值观的高度,斥责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或者用少数先进分子的共产主义价值观要求所有青年。这些做法都不能使价值观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让青年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又使之经过自己的选择,确立符合社会价值的观念,并且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形成自己总的定向和个性。这就是说,价值观教育要给青年以社会的价值导向,在这一前提下,允许青年有多种选择,根据个人的层次水平不同,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 二、注重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年的个性发展 青年价值观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我们从整个社会大背景中去把握青年的思想、道德、心理特点,也有利于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从我国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来看,我们一直强调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随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安排。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当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任务要求,党和国家提出中学德育目标是:“发展学生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到60年代,根据当时形势,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对学生进行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意志,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反动思想的侵蚀,逐步树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观”。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价值观教育任务。正是由于我们的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了社会发展实际,才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行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青年的个性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前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来看,强调比较多的是教会青年如何用阶级观点去判别事物的好与坏,给他们灌输较多的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是畸形的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结果使“人们不仅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而且也不具备多元意识形态和文化精神统治或支配下的起码的选择能力和评价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必运用创造思维,而只需运用重复性思维按照特定意识形态所提供的思维框架和行为模式来思考和行动就行。”[1](P259-260)正所谓“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领袖的价值观决定青年的价值观,青年的价值观是领袖价值观的简单翻版。这样虽然实现了青年价值观与国家总体价值观的高度一致,也培养了青年一代坚定的政治信仰。但是,这是以青年的独立性和自主选择受到限制、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受到压抑为代价的。这时的政策追求的是以高度一致为特征的单一价值目标,它所强调的是青年对单位、集体、国家的归属意识和依赖情结,个人几乎没有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生活方式的权力,青年的主体意识被消解殆尽,他们只能跟着政策、跟着政治运动、跟着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盲目地向前飞跑,变成了一个个徒有躯体、没有思想的“政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