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利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本动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研究人们物质利益的问题。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原则有机结合起来,有必要从分析物质利益的社会功能特征入手来理清思路。 一 关于利益的社会功能,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利益具有离散功能和整合功能;也有的学者认为,利益具有社会导向功能,即最符合历史必然和人民需要的利益,将有助于引导和规范人们的实际活动。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作为物质利益的社会功能特征,它体现的必然是人与物质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在对物质利益的谋求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一)对物质资料的占有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物质利益具有维持社会存在的基础性功能。物质利益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除了像动物一样要保证生存以外,还要谋求发展,实现自我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饥肠辘辘的人最关心的是怎样取得食物,而不是如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人只有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起码的物质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从事生产、科研、艺术、政治、理论、宗教等方面的自我实现活动。否则,人类社会的存在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二)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们积极进取的重要动因,物质利益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性功能。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利益驱动着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形成人的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成为人的积极性的“启动器”。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18世纪法国革命时指出,历史上许多思想原则为什么不能实现?究其原因,都是因为这些思想原则“远远超出了”它所反映的那部分群众的实际利益的界限。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我们党把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而同广大农民结成强大的同盟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对物质利益的谋取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中间媒介,物质利益具有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性功能。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必须进行各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中,人一方面要与大自然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也要与人发生关系。一个人如果完全与社会隔绝,是无法实现好自己的物质利益的。马克思在剖析欧洲市民社会时指出,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利是市民社会存在的基础,“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惟一纽带是天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的保护”。由此可见,利益是使人们联系起来的天然媒介,是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必要纽带。 (四)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分析是人们观察事物的锐利武器,物质利益具有把握社会现实的工具性功能。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也是人们思想、行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人的思想行为离不开利益,利益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出发点、归宿点。同时,利益也是人们认识、评价、判断事物的立足点、依据和尺度。因此,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分析,绝不能抛开物质利益的因素。通过对利益关系的分析来观察事物、把握事物,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 二 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利益原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在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过程中,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一切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手段,归根到底都要以对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为基础。通过对物质利益社会功能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物质利益原则相结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把握人们思想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曾说:“利益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行为所下的判断,使我们根据这些行为对于公众有利、有害或者无所谓,把他们看成道德的、罪恶的或可以容许的;这个利益也同样支配着我们对于各种观念所下的判断。”在这里,他指出利益不但是衡量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更是衡量人们思想意识、主观判断的准则。物质利益是人的思想动机产生的基础,思想动机则是物质利益的反映。要把握人们的思想意识、主观判断产生的原因,就要从利益关系上来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是人的思想,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了解掌握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来了解掌握工作对象思想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1.在个体层面上,要把握好“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对立与转化给人们在处理利益问题时带来的思想变化。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利益分析,涉及到一个人性假设的问题。人性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及其他科学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意在对考察的活动主体即人的现实本性、所需所求做一种真实的理解和把握,以便为人所进行的活动提供根据、原则、重点和方向。研究人与利益的关系给人们思想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也离不开正确的人性假设。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在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说法,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这一特定问题来说,需要把握“经济人”与“道德人”这两个假设。18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是自利的,追求自身最大利益是驱动其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事实上,人不仅仅有自私的一面,人还有其道德的一面。“经济人”反映了人们思想行为中利己的一面,而“道德人”反映了人们思想行为中利他的一面。“经济人”与“道德人”事实上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只不过对于特定的人、特定的情况下,其表现有所侧重。有些情况下,人们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利益问题,有些情况下,人们又从“道德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利益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在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时,就要把握好具体的工作对象在特定的情况下,是从哪个角度出发来对待利益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