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长足的发展并不断深入,实现了第三次思想解放,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撼动了人们固有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同时也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在新旧观念更替、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时代,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困惑,在多样化的环境与多元化的观念中保持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健康的价值观,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心理尚未成熟。其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情绪体验深,但又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易陶醉于低级情绪;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若缺乏正确理想指导,求知欲与敏感性也容易导致迷信错误的、自以为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总体上他们存在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而且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因此,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常会表现出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 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若依然继续实行脱离主体认知规律、脱离社会实际,空洞的、枯燥的、乏味的“说教”将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脱离。因此,探索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新时期一项光荣而又紧迫的任务。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强调个体从主体内在需要及其认知规律出发,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图式同化或顺应新的刺激,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向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个体认知逐步发展,趋于完善。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方法。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角度,我们可以对高校思政工作做如下探析: 一、能动学习——实践活动凸现主体意识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强调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的掌握,只有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才能根深蒂固地把知识同化到个体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去。正如英海尔德指出的:儿童越是积极,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端坐静听教师的道德“说教”,不仅片面强调“师道尊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教育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失去了兴趣,导致了学生内在思想情感活动的窒息。学生被迫顺从于老师的要求,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意识怎能持久?更不可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他们内心的需求。 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居高临下”,动辄指责、训斥的方式和做法,已经不适合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成为生活的主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发自主体的内心深处,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行为。 第二,转变教育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是培养良好道德要素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量把实践活动组织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接触社会、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才能更好发挥主体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及学生生活的困惑进行引导、启发、讨论,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主动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自觉地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方向发展,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和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 第三,转变教育方式,分层次、分类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分为新生、老生、毕业生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可分为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学生。学生的特点因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切忌“一刀切”,否则将会挫伤部分层次、类型学生的积极性。 二、同化——增强学生道德认知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同化,主体的任何活动都会产生同化的格式。所谓的同化是指个体应对环境刺激改变的过程。即个体在感受到环境刺激时,把环境刺激纳入头脑已有的图式之中,使他们成为个体的一部分。可见,已有图式在认知同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原有的认知图式是学生主体认知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