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每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血脉和风骨。关于民族精神,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界定有交叉也有歧义,一些与民族精神相关的概念也常由于内涵界定模糊而相互混淆和错用。准确地理解民族精神及其相关概念,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这两个概念联系密切,但又有其各自的确切含义,正如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1] 一般来说,民族意识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二是指在国家生活中,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2]基于第一层涵义,民族意识有时也称民族自我意识,即民族“自识性”、“属性意识”或“归属感”。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知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并且,本质上是从他物的回归。[3]这种“从他物的回归”,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就是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亦即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对于民族而言,就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存在以及本民族与他民族关系的认识。近代启蒙学者梁启超是我国最先对“民族意识”一词明确释义者。他认为:“与异系相接触,则对他而自觉为我,此即民族意识之所由也。凡人类之一员,对于所属之民族而具此意识者,即为该民族之一员。”这一界定明确指出了民族意识的民族识别功能。据此我国民族理论界认为,每个民族都有相对于异族的“分界意识”和相对于本族的“认同意识”。这种分界意识和认同意识基于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而产生,最终汇成意味着民族成员对民族共同利益的认同和承担维护民族利益的责任自觉的民族归属意识,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根基和源泉。基于第二层涵义,民族意识本质上是民族所处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并受着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民族意识就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一切感性和理性认识,是一个多层面的集合概念。其内涵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有积极因素,即保持民族稳定、促进民族发展的凝聚力和原动力,也有消极成分,即影响民族稳定和发展、甚至将一个民族引入歧途的离散力和阻碍力。 精神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取其广义涵义,等同于和物质相对的意识概念。狭义层面的精神是意识的一种,有精华、实质、活力的意思。民族精神这一概念中的精神取其狭义理解。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它属于民族意识的精华,特指“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的“民魂”,是一个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维护一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民族精神包容于民族意识之中,并在诸多层次的民族意识中处于最高层次和核心位置。它一方面具有民族意识所具有的民族识别和认同功能,从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又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该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思想核心,是剔除了民族意识中的消极成分的最优秀与最有价值的“精气神”。因此,民族精神的高扬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和提升。 同时,民族意识的自觉和清醒又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前提。缺乏民族意识的觉醒就谈不上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如民族生存的意识会唤起人们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民族发展的意识会唤起人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纵览中外历史,此类史例不胜枚举。“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将沉睡多年的东方巨龙从迷梦中唤醒,使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走上了民族自救与复兴的道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激昂的歌声几乎伴随着整个20世纪的中国,它穿透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唤醒了蛰伏在中国人心底的民族之魂。同样,欧洲文艺复兴的功绩首先在于将欧洲大陆从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惊醒,并从此催生了势不可挡的西方文明的进发。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对于文化概念,学界亦有不同界说。广义文化着眼于自然与社会、人与动物的区别,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构成的文化体系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处于客观实在的表层;制度文化以权威的身份规定着文化体系的性质;精神文化处于文化体系的深层,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是指一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的总和。狭义文化则着眼于物质实在与观念形态、精神意识的区别,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社会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成果。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它具有文化的一般性格,还带有本民族的特点。民族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荣辱兴衰与聚散离合的发展的足迹,反映着民族的品格与品位,体现着民族的实力与潜力,陈述着民族的历史并昭示着未来。 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民族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涵养生发着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建筑雕塑、创造发明、风土人情、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等都可成为民族精神的附着和诉说。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升腾而出的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之光。惟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才能孕育崇高恢弘的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希腊精神、美国精神、法兰西精神、日尔曼精神、日本“大和”精神等也都是特定民族文化之树上盛开的精神之花。没有这盛开的精神之花,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其灵动之神韵、傲立之风骨。民族文化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普照与指引下才有其前行的动力和方向。概括地说,一个民族的文化陶冶和铸就着民族的心理和灵魂,从而承载和决定了其民族精神的底蕴;民族精神又是民族文化的主脉和风骨,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