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01)04-0057-08 精神分析运动是二十世纪人文科学的重要现象,对美学理论而言,其意义和作用并不亚于哲学发展中的“语言学转向”。从学理上说,精神分析理论是非理性思潮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在基本理念、研究方法及概念系统等方面却又十分不同。我们认为,精神分析学派的美学思潮是一种用实证主义方法和理论研究解答美学现代性问题的学术思潮,因其思路和方法的特殊性而成为人文科学领域影响巨大的一个学术思潮。近年来虽然国内学术界对精神分析美学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不少问题的解释仍然有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就精神分析美学的评价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精神分析美问题的提出 弗洛伊德在谈到精神分析的发现和贡献时曾说过:“在我之前诗人们已经说出了一切。”的确,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分析经常以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例证。精神分析理论关于情感和心理世界复杂矛盾的系统分析,关于个体心理内驱力的深入剖析,在某种意义上带来了人文科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美学和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方面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这种影响的分析的评价,是中国文论建设和发展绕不开的一项工作。 从现代人文科学的角度看,弗洛伊德心理学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对菲勒斯崇拜的深刻批判。弗洛伊德认为,“性幻觉”是文化压抑的一种基本形式,对它的批判与对“性”的社会内容的研究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弗洛姆曾经指出,弗洛伊德的这种理论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1]弗洛伊德一生最大的理论抱负,是在性观念、性伦理以及精神健康的文化观念之外,为“解放人类的肉体”这一目标寻找一个客观而坚实的理论立足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文化批判意义,特别是在美学和文化批评方面的意义,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反而在某种意义上被现代社会的“消费文明”所同化,成为某种虚假满足的“科学根据”。这就造成了精神分析研究和评价中的复杂现象,我们在研究时,应注意把精神分析理论与庸俗化、商业化的弗洛伊德主义分开。商业化和庸俗化的弗洛伊德主义是一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现象。 精神分析理论一直在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着:一个是对现代社会病态的人格和性崇拜现象的深刻批判,在这一方面,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流派例如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学派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另一方面,精神分析理论关于欲望和欲望表达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对人的欲望与人格的关系,欲望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欲望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说明。这种关于欲望的系统研究,在切断和掩盖了其提出问题的背景和基础前提的条件下,很容易转化为强调欲望的本体性、自律性的哲学和文化理论,从而扭曲了人的存在意义的问题,成为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在后一方面,精神分析理论所起的消极作用十分巨大,成为许多思想家评论和批判的对象,也成为精神分析理论中不断响起“回到弗洛伊德”呼声的一个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精神分析思潮及其美学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弗洛伊德自身学术发展的经典阶段,包括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和荣格对弗洛伊德学说的阐发和发展,这一阶段精神分析理论在学术上有许多建树,但在美学理论方面其关注的重点是古典艺术现象及其美学问题。精神分析美学思潮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二战结束到八十年代,这是精神分析理论迅速扩展到西方学术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引起强烈兴趣和众多争论的时期。这一时期,精神分析理论不再局限于弗洛伊德的概念和方法,而是按其学理提供的可能,从不同的方面发展和拓宽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涵,使精神分析理论出现多元发展的格局。对美学和艺术创作也发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理论家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结构论精神分析的代表拉康,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学派”代表克莱茵,维也纳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弗兰克等。在这一阶段,精神分析理论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发展,精神分析学派与美学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第三个阶段,是从八十年代至今的理论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学术思潮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内部,出现了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的一系列转移。这一时期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德洛兹、罗兰·巴尔特、利科、米·福柯,美籍印度的斯皮瓦克,美国的霍兰德等人。这一阶段精神分析理论的许多论题是从美学和艺术批评方面提出来的。精神分析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以病态人格为研究重心的阴影,并且与文化研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联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弗洛伊德的观点和理论是一种对现代性、现代文化的批判性认识。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看起来十分复杂艰深,但是在把弗洛伊德的著作作一个全面梳理之后,我们可以看出在复杂的理论和方法中,有三个范畴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是无意识的概念、无意识的运行机制或表达机制(梦的机制),以及俄狄浦斯情结(“自恋性人格”),这三个范畴成为理解和评价精神分析美学的关键。 无意识最初是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提出来的,通过弗洛伊德本人,荣格、拉康等人的著作逐渐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期,无意识领域的发现既是对人类盲目乐观自信心理的一种打击,也是向现代社会打开了一条认识人类自身以及认识世界的途径。精神分析把人类的精神世界理解为一个由诸种相矛盾的因素构成的复杂世界,大体上可区分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其中超我是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要求在心理上的投影,在马克思的理论话语中,超我的概念接近于意识形态概念和意识形态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