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互联网强大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时地调整和变革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框架,对互联网的冲击作出适切的回应。 一、互联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双重影响 1.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机遇 互联网是一种新事物,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未来历史进程来看,互联网对于高校的冲击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具体而言,①互联网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的特点,网上的信息人人都可获得、拥有。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所能向别人提供信息。通过网络中如E-MALL,BBS,新闻组,网络新闻,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全社会大学生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互动中孕育和塑造着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手段、方式、媒体等。②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电脑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自主学习。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再穿插大量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使受教育者在十分轻松的心情下,自由的、松驰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者的观点,从而促进大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主教育,这是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所不能比拟的。③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即时性。互联网的虚拟性,打破了各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种种不协调关系。在高校局域网上,青年学生尽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思想上有什么波动情绪,学习生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都可以尽情地在网上借助BBS论坛,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贴在论坛上、版主、网上在线人员可以看到你的帖子,同时也可以与你在网上沟通,谈出自己的想法,为你释疑解惑,学生们对于此类思想政治工作,既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又不会掩藏自己的想法,思想政治工作便于开展,而且非常容易达到效果。④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可与政府机关、家庭、学校相连,这为社会各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方便,并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⑤可超越文化界限,促进全球范围内先进思想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相互融合。网络的发展,为学生拓宽视野、更好地了解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吸纳优秀的文化遗产,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学生自觉学习新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对外宣传,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必然使得传统的带有地缘特色的价值认同机制和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积极的变化。 2.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并不都是先进的,未经过滤、选择的思想、观点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大学生们以“隐形人”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失却了现实社会的诸多道德约束,极易放纵自己,阻碍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制约了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①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一统天下。网络的存在和发展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理与时空的障碍,大大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全球不同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而趋于一体化,也使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对抗更加持久,相互冲突更加激烈。由于历史和技术的原因,在如今的互联网上,英文内容约占95%,法文占3%,其他世界上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2%。中文估计只占千分之几,而有限的中文信息大都还不是大陆中国人制作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网上居于主导地位,而我国则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和网站在网络上宣扬美国的准则、制度、价值观、经济、文化、政治模式、生活方式,通过覆盖全球的网络来控制世界上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改变世界人民心中的意念,使他们对美国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形成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生存方式的迷信和无保留的敬仰,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从而达到在意识形态上控制世界的目的。这就是电子殖民主义,就是西方文化霸权。它无疑会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无疑会动摇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②黄毒侵害、污染。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触黄、制黄、贩黄的主要载体,黄色信息可以在网上通行无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网络色情进行了十八个月的调查,考察了约97万种相关的照片、描述、短篇小说和影片剪辑,发现那些储有数字化数据的用户网专题网页上,83.5%的图片都是色情的。在英国著名网络监察机构Searchterms.com最新公布的搜寻字眼排行榜的头一百位中,“性”这个搜寻字眼一直高踞榜首,这充分显示出“性”是网上文化的第一大洪流。在一项高校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中显示,认为上网使自己的道德观念水平有所下降的占12.8%,彻底改变的5.1%,认为不良信息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比例高达30.4%。[2]西方文化中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十分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青年学生,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观念与原则毁于一旦。③敌对势力渗透。由于网络作为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在企图利用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国内一些不法分子也乘机作乱,网络上同样存在着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例如,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骨干分子曾在世界范围开设了上千个网址,利用互联网迅速传播其歪理邪说和指令,引诱群众受骗上当,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与境内外不法分子进行串联和策划非法活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占领互联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以遏制反动势力及不法分子在网上针对大学生进行的一切违法、煽动活动。④他律的弱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强调道德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互联网中,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道德法律规范,由于世界各国道德法规不同,如在一些国家里赌博、同性恋、色情服务是合法的,大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是非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力,面对网上的各种诱惑就会难以抵御,其思想道德就有可能随波逐流。此外,由于网络行为的虚拟性、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对受教育者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旦约束不力,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⑤非社会化或反社会化倾向。大学阶段是人们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力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年轻人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拥有一切,从而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网络环境可以加剧年轻人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有感情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久而久之,易使学生养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互联网综合症”,对其学业、生活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