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总书记在2001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以法治国的同时要加强以德治国,这是保证中国长治久安的两个方略。以德治国的关键是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并指出研究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它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奥秘,有助于了解当今的国际形势。资本主义在二十世纪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其改革和调整的顺利进行和成功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从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得出有益的启示,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知识和规律的认识。有些规律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共通的,因为全世界的青年虽然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地域和国家而存在着不同的社会观、政治观和价值观,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心理及行为,如大多数青年在向成年人过渡时处于平稳状态,各国青年仍是相对稳定和忠实的公民,他们在生活中都寻求较多的独立性,同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他们反对在全球不负责任地扩散核武器和破坏自然环境,并希望团结起来,共同反对这类全球性的公害,这些教育对象的共同心理特征足以说明,研究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有着借鉴意义,有助于以德治国的方略的实施。下面从内容、必要性及如何加强三个方面介绍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我国的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陌生的,这与其隐蔽性有关。其实,在西方这一领域相当活跃,虽然没有设置明确的学科,但它属于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的产物。其中在这一领域“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两个概念较为盛行。“政治教育”是指有意识地传输参与政治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和技能。其主要目标在于告诉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其内容各国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社会问题、世界问题和一些道德观念。“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它是社会将关于政治、知识、态度、规范、价值取向等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这两个概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不加区分地交替使用,他们的含义越来越接近了。就狭义而言,政治社会化是负责政治教育的机构对政治知识、价值和实践反复灌输;就广义而言,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囊括了个体在一生中所有阶段的各种政治学习——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着其鲜明的政治功能。它绝非中性的,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总是包括宣称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点,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会在所处的政治制度中生活,要认识到这一制度的规则和基本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单地说,就是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这个功能,在当代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即爱国主义教育中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论证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并起到“社会水泥”和“思想旗帜”的作用。正因为现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唯有爱国主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社会力量,找到在种种利益冲突中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所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不约而同地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我们看到,英国通过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新老移民中形成了强烈的“美利坚民族”的意识。新加坡通过1981年和1988年两次全国性“共同价值观”大讨论,使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凝聚成“新加坡人”。在多民族国家,民族情感只是纽带,国家意识才是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从青少年开始最为有效。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能够使他们在人生的早期学习过程中获得并形成政治认识、政治态度和倾向,这对其一生影响很大并且难以改变,往往成为其政治自我的一部分。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如果政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动乱,青少年犯罪率就高,国家经济、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相反,如果政府认真抓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就能保持稳定,青少年就能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国家经济、政治目标的实现就有了保证。新加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展过一次大规模的德育研讨,反思建国初期实行了“英才政策”。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重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在学生中极力灌输以技术能力为国服务的观念,在价值观上树立起重视物质利益和经济进步重要性的意识,而对道德水准的提高,只在口头上作了要求。由于偏重智育,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与政府的期望有相当的距离,在国家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时,就有大批人才外流。反思、讨论的结果,促使政府重新制订了学校德育规划,认为应该从效忠国家、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品德三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作用,取得好了效果,这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追求,这需要从各方面加以保证。首无,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渗透性”、“隐蔽性”教育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公民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等五花八门的名称下做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说理,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的教育,多样化的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的变化,主动地进行改革。战后当代西方政治教育的改革表现在: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型绅士转变到塑造好公民;在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即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由单纯的“教育”向“教育”和“服务”并重方向转变,为公民提供人生指南;教育的方针由“维持型”转变到“发展型”,即一方面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开发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着眼于品德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教育范围上,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指导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如爱心志愿者服务、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团等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再次,发挥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主要应承担四个方面的责任:一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要做到旗帜鲜明、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二是要实行坚强有利的组织领导;三是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抓好软硬环境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和家长的教育培训;四是要进行制度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