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专门搞文艺理论的,今天在这里谈文艺理论,是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叫“孔子门前卖《孝经》”吧。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文学,也从事创作,后来在大学里讲课,也担任过文艺理论方面的课程,所以说,文艺理论与我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但又不是我的本行,因此我讲的话可能有些是自己的体会,也有些是外行话。我主要讲两点。 一、现行文艺学著作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取材是否适当? 现在的文艺学著作,主要讲精英文学、作家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文艺学主要是从专业作家作品中抽象出一般的理论。但我觉得,从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来看,专业作家作品终究只占一部分,而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全民族上、中、下层文学的综合体。具体一点讲,中华民族除了上层文学或精英文学外,还有别的文学,如有大量的通俗文学,即城市市民享用的一种文学。此外,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所以在上层文学和通俗文学之外,还有一种被更广泛地创作和传播的文学,即农民文学、口头文学。这三层文学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学财富。过去由于中国长期是封建社会,所谓文学观只是着眼于上层阶级的正统诗文,至于小说和戏曲这个中间层的文学是唐宋以后才繁荣起来的。大量的农民口头文学到了明代以后,由于少数进步文人学者的文学观的变化,才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关注,比如杨升庵搜集了《古今风谣》、《古今谚》,冯梦龙搜集了山歌、笑话和谜语等。到了清代,还有一些作家,比如李调元和黄遵宪,都搜集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当然,在整个中国学术界里面,把中、下层文学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对象,还是从“五四”以后才开始的。现在的文学史,不管是北大的,还是中国社科院的,开篇也写神话、歌谣,中间也插写了历代的歌谣,这都反映了一种新文艺学现象。但总的说来,在民间文学方面,取材的量还是很少。现在的文艺学著作中所研究的作家作品,如有些体裁的古代文学作品,像传说故事之类,原来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后来被文人化了。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还出现了许多志怪笔记文学,其中也有不少口头文学,但经过历代文人加工之后,也成了作家文学。再比如,汉乐府原来是口头文学,后来也被作为作家文学来对待和研究,而像上面说的更大量的、原初的、有价值的东西,却被忽略不计了。一个民族的大量的民间文学创作,没有被这个民族的文艺学作为应有的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概括,而只集中于上层文学或精英文学,这样的文艺学,应该说是不完全的。 在我看来,文艺学应该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能够总括整个民族的各层次文学现象的,可称作一般文艺学;第二个层次,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文学进行专门研究,应产生几个分支学科,如作家文艺学、通俗文艺学、口头文艺学等等。这样的文艺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才是比较完整的。 晚清以后,受了西洋文学理论的影响,我们的文学理论范畴有所扩大,至少不再像古代文论那样,主要拘泥于诗文,而是对通俗文学中的小说、戏剧等也加以注意,但总的说,还是侧重于作家文学。解放后,我们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在文艺学的建设上,不管是文学理论,还是文学史,在研究对象上,都不包括民间文学,即中、下层文学。即使在《讲话》里面,也只是把广大人民创作的民间文学当成人类早期的、萌芽状态的文学。应该说,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大多数民间的东西,出现的时间要早一些,原始性比较重一些,但也不尽然,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不仅在长度方面数世界第一,而且在内容和艺术上也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这些宏大精美的民间创作,我们就不能把它简单地归之为原始文学阶段的产物了。 总之,我认为,我们的文艺学如果不包括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和农民文学这三个方面,而只搞作家文学,显然是一种残缺。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和苏联的一些学者也有这种看法。我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民俗学对文艺理论的建设有何作用? 这是一个研究方法问题。中国传统文学的诗话和文论,里面可以继承的东西很多,其中有些是讲创作的,也有些是讲思想的,如讲人与人的关系,讲规范人的行为等。到了清末民初,以及“五四”以后,文学理论、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之类,又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强调文学的个性,在分类上也是照抄。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学只重视诗与文,小说、戏曲都不算,受西方影响后,算是把小说和戏剧的地位都提高起来了,诗歌和散文也还是有一定的地位。后来的三十年,受苏联文学理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方法主要侧重在社会学,把文艺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对不对呢?对。文学虽然是个人的创作,但这个人是社会的人,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没有什么不对。近二十年来的情况又有些改变,现在又倾向于把文艺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或文化科学来研究。 我的想法是,作家虽然是社会的人,但人很复杂,有老年人、青年人、聪明人、笨人,各种各样的。就作家而言,像老舍、郭沫若,乃至鲁迅先生,都是“五四”以后的文学思想培育出来的,这些人的作品都一样吗?有共同的地方,也都有不同的地方。从前我有一位朋友,在香港达德书院中文系当老师,讲文学理论,讲创作,学生不满意,说他分析作品,每部都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篇篇如此。这是个笑话。为什么他讲来讲去,都是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呢?因为他主要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的,没有对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其实从鲁迅、郭沫若到老舍,他们的性格各有不同,创作方法区别很大,但都有反封建的倾向,如果都用社会学的方法一刀切,那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所有的作品都一样了,没有什么差别了。当时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至今还在让我思考。总之,作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当然有共同的东西;但是作为个人,他是个特殊的存在,他的作品,也是个特殊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具体的、个别的研究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