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闯市场、学科技、奔富路”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思想的主流。但同时,由于新时期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工作方式存在着较大差距和缺陷,农民思想中也形成了若干负面心态。因此,分析其表现和产生原因,进而提出疏导的措施,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农民负面心态的几种表现 当前农民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信念淡化。部分农民因文化程度较低无学习能力,有的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又无学习的动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精神困惑,理想信念出现危机,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于渺茫,不如想法挣钱来得实在。甚至还有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持怀疑态度,认为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走的是资本主义的路。个别农民对共产党的领导也表示无所谓,竟然说“反正谁执政老百姓都得种地”,在大是大非面前麻木迷茫。 (二)价值判断失准。一部分农民国家、集体观念不强。只顾自家,不管国家;只管自己,不管集体;只要个人,不要他人;只讲民主,不讲法制,摆不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单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关心民主权利,对自己有利的就支持,不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就漠不关心以至不支持;还有人不依法缴粮纳税,不按条例缴“三提五统”,不按规定出义务工。是与非、善与恶、功与过、得与失界限比较模糊。 (三)小富即安,小成则满。一些农民在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就产生了自满心理,习惯于同自己比,同过去比,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较浓,缺乏开拓精神和长远打算。在新的致富门路面前,等待观望的多,主动尝试的少;为难发愁的多,想方设法的少。而不少已经富起来的农民则害怕“露富”,担心政策发生变化,思想顾虑太多,不敢放开手脚搞多种经营;即使搞了也不敢以实有资本注册,不敢扩大再生产,不敢有大投入和大动作,结果在等待与观望中失去了不少发展的好机会。 (四)陈规陋习又开始抬头蔓延。一是封建迷信有从暗到明的倾向,以丧事活动为主的封建迷信活动表现得尤为突出,看风水、选坟头、做道场等一些旧的封建活动在有些地方又死灰复燃,巫婆神汉活动有所抬头。有些基层干部对封建迷信活动不但不能进行有效制止,反而参与其中。二是赌博风愈刮愈盛。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农业生产和围绕农业开展的多种经营活动已经成为农民的个人行为,农闲时节不再安排农田水利等大规模的集体活动,不少农民便利用这一空闲时间聚赌,有的农民因此而倾家荡产。三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十分铺张,大大超过农民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少农民虽然也反对大操大办,但又碍于“人家以前请过我,我不请人家不好看”,“人家办得那么红火,自己太冷清了,面子上过不去”等原因而随大流,个别农民还有“趁机把以前拿出去的钱再收回来”的思想,无形中也助长了大操大办的风气。四是宗族活动有所抬头。目前农村中联宗亲、修家谱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有的农民遇到纠纷时不去寻找法律裁定,而是寻求宗族的保护。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一些大的宗族势力甚至能够影响选举的结果,在村委会中安排自己的代言人。 (五)信心不足,忧虑颇多。一忧社会治安环境。部分农民认为虽然现在比五六十年代富了,但治安状况不如以前,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治安问题不能正确理解,对地方党委、政府的治安防范能力表示怀疑和忧虑。二忧基层贯彻政策法规跑调走样。绝大多数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及其稳定性深信不疑,但却担心政策到了基层就跑调走样,“好经念歪了”,心理上对基层干部有不信任感。三忧当前的农村经济形势。农民虽然都明白专靠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不挣钱,但面对变化比较快的农村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起伏变化,明显缺乏在土地以外做文章的胆量,以致产生了种地不挣钱、赚钱无门路的困惑。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烈地冲击了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农民在过去一元化状态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并且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进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一方面盼富求富,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又淡漠理想、信念,只捞取眼前的实惠,对国家、集体不管不顾,而且由于价值的失范,不少农民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一方面崇尚科技知识,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和要求十分强烈,奉各种农技人员为“科技财神”,认为只有用好农业科技才是致富的门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各种陈规陋习的影响,信奉鬼神迷信。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交织与反差,是导致农民产生负面心态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思想教育出现“断层”。农村思想教育普遍存在横不到边、竖不到底的“断层”现象,思想教育不彻底、不入户,使本来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得到解决的大量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具体说来,一是思想认识上的“断层”。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思想教育的认识很不到位,往往是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少基层干部还存在着“自然而然论”的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工作包括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就自然而然上去了。经济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指标,完不成“交不了帐,发不了奖”,思想教育是“软指标”,完不成也不要紧,马虎一点就更没什么了。二是政工队伍建设上的“断层”。不少基层政工干部虽属专职,但多数时间忙于收粮催款等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对思想教育工作上面催着就突一突,任务来了就挤一挤,工作的积极性不足,时间上也不能保证。有的基层政工干部每年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不足20%,效果可想而知。三是思想教育内容上的“断层”。一些地方农村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实际脱节,游离于中心之外,停留在从文件到文件,从材料到材料的层次,“上级开会二三天,到了基层一袋烟”,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不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不能回答农民群众思想上存在的疑问,思想教育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农民一听就烦,产生逆反心理。四是体制上的“断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起了农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观念形式和农村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变化,增加了对农民组织管理的难度。很多村级组织同农民的关系,除了能提供必要的生产服务和一般的经济往来以外,已经不再像集体经营时代那样有权威了。农民对集体组织的依赖已经大大减少,有的农村长期不召开村民大会,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到群众中去,思想政策教育因此而大大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