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结合我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盖着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因此,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国人民思想政治素质,是新时期贯彻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对如何理解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体制改革能否到位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经验教训表明,经济发展是与思想、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一个相辅相成的社会历史过程。然而,在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一些部门由于市场的压力,集中人、财、物,以及各方面的资源,抓经济效益,但对思想政治工作克服市场经济局限性的重要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措施,其结果,使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转轨,使经济问题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新的形势,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一时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市场和权、责、利、险相互制衡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易找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契合点。还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么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开会”工作;要么放弃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职能,把自己埋在事务堆里。这两种现象,对经营部门而言,不仅无助于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而且还额外地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使经营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处于两难的境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应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两种情况,是经济转轨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它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创新和管理制度来寻求解决的办法。但在相当一些部门中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的现象,则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趋势不和谐的“音符”。这就是相当一些部门的领导者,要么以党代政,结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要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指标”、“清水衙门”、“无权能管理”,不愿意做思想政治工作。究其原因,在思想认识上,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系统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硬指标”;在利益关系上,思想“不过硬”,总感觉思想政治工作者管钱、管物太少,没有实惠;在工作权能上,缺乏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万金油”,不会或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或者理论水平不高,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去说服别人?总之,这些同志缺乏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条件。它表明,教育者首先应该是受教育者。 对于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思想上,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经济体制改革能否到位的高度上来认识。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职能是否到位,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否进一步深化的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的事。所谓“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前者是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减员增效,以改革促发展;后者是指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开创再就业工程,维护社会稳定。这两个方面,一靠制度,二靠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固然重要,但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人们对制度的接受度的问题。如何让人们理解制度的意义,接受制度的安排,并提高适应制度的能力,要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书面语言转化成群众的日常语言,形成人民群众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价值判断尺度。在此条件下,制度才对人有意义。在这方面,应该澄清一种糊涂认识,以为靠制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制度不仅是人定的,更重要的是制度要靠理解制度的人来执行。如果人们对制度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就会形成“打擦边球”的行为。实际上,只有理解制度的人及其不折不扣的执行制度的行为,才能体现出制度的效率。否则,制度如同虚设。如果一旦这种情况带有普遍性,可以想象,经济体制改革很难进一步深化。同样,思想政治工作也离不开制度建设。在这一问题上,要破除“思想政治工作万能论”。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是必然规律。行业结构调整、企业转产、人员结构优化、人员的流动是必然现象。如果不以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的改革为基础,由思想政治工作承担只有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的责任,是没有道理的。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当前突出的主要矛盾是,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主要问题集中在“有情操作”上面。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如何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如何监督各级党政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关心群众的方针政策,总之,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职能。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权能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密切相关。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把国有企业塑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机制下,如何在党政分开、合理定位的前提下,加强党的领导,用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管理权能,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那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能应定位在哪里呢?那就是做好人的工作。江泽民曾强调,“加强党的领导,首先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精神文明的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如果一时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至少也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思想极为重要——现在有些同志整天埋头具体事务,见物不见人,忽视做人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扭转。”(注:江泽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卷,第2085-2086页。)如果作进一步理解:其一,邓小平和江泽民这里强调做人的工作,实际上与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理念是一致的。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状况本身就是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就反复强调“企业要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或是以文化盘活人。”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制胜之道。其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管理权能是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企业转制的过程中,不是无事可做,而是大有可为。比如说,如何把国家意识形态中关于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其效果之一就是减少企业自发的改革成本,增加企业的管理效率。就中国的企业改革而言,决不能忽略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否则,企业自发的改革不仅成本过高,而且风险过大,以致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从这里我们就看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问题。其三,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职能必须制度化。在制度建设的约束中,明确思想政治工作者权、责、利、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当前的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权能激励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责任机制往往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似乎是一件无风险的工作,其实不然。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盘活人”,与企业如何“盘活人”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向管理指标要纳入到企业综合管理的系统指标中加以考核。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来进行。”(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