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唯此为大;“信心”、“信任”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承担这一历史责任 (1)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根本利益。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人民才能历史性地告别贫困,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才能经受住21世纪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人民群众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就会动摇对共产党的信任;中国不能成为现代化强国,就会失去应有的国际地位,就会落后挨打。排除一切干扰,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既是执政党的历史重任,也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根本要求,中国的事情唯此为大。 (2)邓小平深刻地表述过这样的思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党是团结和凝聚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领导力量。“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注: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跨世纪宏伟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心民心尤为重要。但在人民群众中、甚至在部分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中,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心”与“信任”危机,并直接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群众能不能同心同德地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决于党是否能够取信于民,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的充分信任和对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解决好“信心”、“信任”问题,是完成“十五”计划,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对解决人民群众的“信心”、“信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使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道路,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使人民群众把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我们进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注: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影响“信心”、“信任”的几个基本因素:剧烈社会变革与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形成摩擦;利益分配中的客观问题与主观错位引发各种疑虑;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与不良社会风气导致群众不满;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认同受到冲击;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与人们的传统认识存在反差 (4)认识矛盾的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影响人民群众“信心”、“信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背景考察分析。中国改革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场改革首先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是巨大的利益。同时,改革给人们带来的观念、行为以及心理的挑战与冲击,也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从实际情况看,人民群众企盼改革、拥护改革,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心理积淀以及实际生活承受能力的不足,加之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各种社会保障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因此,当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力度不断加大的时候,种种的不适应必然反映出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铁饭碗”使人们的生存环境相对稳定,“等得到、靠得住、要得来”,使人们的心态相对平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的现实,打破了人们四平八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多的要通过竞争求生存、谋发展。面对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企业能生能死的激烈竞争,尽管人们都在努力适应,但许多人、特别是一部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过来的人,在心理上、观念上、感情上仍然无法适应竞争的无情,增添了工作和生活的危机感。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并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格局。不同利益格局中的人,得到的利益差异很大。从实际情况分析,同样一类优秀经营人才,付出同样的努力,但由于其在不同的利益格局中工作,他们的收益可以相差几倍、十几倍甚至上百倍。行业与行业、单位与单位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在没有完全摆脱困境的情况下,职工不免失去了原有的优越感,增加了现实的失落感。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中,集中地进行了各项福利制度的改革,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的住房、医疗等均由国家大包大揽的生活模式。由于改革前职工的收入低、积累少,加之现实的个人预期收入不甚稳定和预期支出不断加大,使人们增添了后顾之忧。在剧烈的社会大变革中,人们的这种危机感、失落感和后顾之忧,必然引起对自己生存发展前景的担心,并波及到对改革前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