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思想正确教育工作 心理障碍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障碍,是指我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不恰当地强调或突出了主观意志,人为地在自己与工作对象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使本来可以正确认识的客观对象发生折光或变异。由于这种心理障碍,我们对工作的对象似乎认识了,又似乎并没有完全认识,谁是谁非也难以分辨,久而久之,因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无有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收效不大,又进一步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丧失信心,甚至产生怀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科学就要遵循规律,无视这个规律,心理必然失衡,工作必然被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效果,排除工作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是一项既重要又艰难的任务。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障碍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主观片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形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环境、经历以及人生态度、追求目标不同,这种变化更加纷繁复杂,难以把握。应当承认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恰恰是帮助人们调整视角,转变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但由于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工作对象的正确认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弱无力。 事实证明,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物是否具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的高低,又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认识能力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实践的水平所决定的。事实也说明,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认识能力较之经验较少的人要强一些,当然这只能说实践对认识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实践越多认识能力就越高。由于人的认识能力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会有区别。有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往往依照个人主观意志进行判断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比如在对待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问题上,好走极端,忽而捧到天上,认为高于一切;忽而贬到地上,认为无足轻重,因而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朝三幕四,没有一贯性。再比如,高校新生入校由于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加上老生的影响,容易产生种种不适应和冲突,我们有些同志却因这种不适应和冲突而认为学生一届不如一届。 二、缺乏正确运用权威的能力,滥用权威 一个组织要想有力量,权威是不可少的,没有权威的组织,无疑是一盘散沙。然而能否正确运用权威,其工作效果却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形成主观意见后,不论是对已经公认的意见而加以吸收或是因合于己意而予以采取,都会找出许多东西或者理由来支持这个意见。纵然可以找到更多的或更重要的理由,但由于主观偏见,不是把它忽略了,就是找借口予以否认。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主观偏见不受侵犯。 这种对权威的滥用必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危害。那种先入为主的保守、僵化思想,那种不善于借助反面的意见来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形而上学思想,只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向歧途。人们不难看到,某些人处处在耍威风,大摆架子,长官意识极浓,不尊重他人,对人无商量之余地,一味凭情绪和冲动提出问题,叫你办你就得办,容不得其他意见的只言片语。这种不够格的“权威”,极大地挫伤了工作对象的情感,工作对象即使表面上照办,心里也有抵触和隔阂。我们常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靠人格的力量来取信于人,而不是靠组织赋予的权威。没有人格和人性的交融,权威只是压制人的东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呼唤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但是在大众最需要的时候,却是我们的“理论”最无力的时候。人们开始陷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究竟是否可信,究竟有无效用的深层焦虑之中。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恰应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考虑改进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理论建设,以增强工作的号召力。但我们的某些同志出于对权威的盲目迷信和对自己固有理论的偏爱,不愿为此作出牺牲和努力,使我们的工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主观正确反映客观才能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权威的意见。杰斐逊说过,“当人们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进步时,当人们有了新的发现、发现了新的真理时,当人们的态度和意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时,制度必须随着时间的步伐而进步”。这里虽说的是制度,但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人们受某种心理因素的困惑,迷信权威,这种心理抑制了人们对真理的探索,纵容了长官意志的泛滥,使得“个别意志”能够从容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马行空,无所顾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种种缺陷。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克服这种反科学的迷信或专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缺乏踏实工作态度,避实就虚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闻风而动”,但毫无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资料也不是来源客观实际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是来自报刊、杂志的只言片语;研究的目的不是服务于现实,而是服务于一时一事。这种研究断断续续,忽冷忽热。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行动往往是“雷厉风行”,一有动静,各路“诸侯”一一调集,严阵以待。“风”息之后,各自散去。他们把要做的工作不是放在问题出现之前,而是待问题出现后才做工作,缺乏对问题的超前决策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