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农村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农村现代化带来了第二次历史性机遇。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广大农村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这就是,部分农民还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在他们的观念结构中,还积淀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观念、小农意识,以及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形成的惰性和依赖性,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至整个农村现代化的深层心理障碍。这就把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和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这两个相关性问题摆到我们面前。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350页)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形态的经济,其发展是农民观念变革的终极决定因素,而农民的现代观念一旦建立,又必然通过对农民的实践的导向和支配,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现代化以至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也开始了观念现代化的历程。从安徽、四川两省部分地区的农民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从“以粮为纲”到发展多种经营,到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形成,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农业向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都深刻地显示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的新陈代谢的历史趋势,这种趋势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当代农民(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观念嬗变的历程时,我们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自然、“潇洒”,而是伴随着新旧观念之间的交织、纠缠、充满着矛盾、冲突,经历了曲折和反复。这使农民观念现代化的步伐显得滞重而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旧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和顺应。新旧观念的嬗变总是表现为原有观念结构对新观念的同化和顺应。有的农民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摒弃重农轻商观念,投身商品经济的实践,就是观念顺应的结果。但是,由于广大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中,形成了狭隘的经验主义观念结构,使很多新观念新事物常常被他们纳入原有的观念结构中,加以同化、扭曲、变形。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推广过程中,就被有的农民曲解为要把集体的财产分光,这是小农式的平均主义观念在起作用;又如现代企业体制一到农村,就常常与乡村血缘关系纠缠在一起,使企业员工形成一个以企业领导或企业主为中心的裙带圈,结果,妨碍了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这些说明,农民的旧观念具有相当大的同化力量,这是其顽固性之所在。 二、旧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重现性。农民的某些旧观念由于其传承已久,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使这种观念可能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被抑制,而一旦有了适宜的条件时,它又会重新萌发、滋长,甚至膨胀。如在八十年代,由于乡村社会控制力量弱化等原因,有些地方宗族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封建迷信沉滓泛起。封建会道门、赌博、卖淫、嫖娼、吸毒、拐卖人口等现象死灰复燃均与农民旧观念的残余和重现有关。 三、外在行为和深层观念的反差。农民由于受小生产者的狭隘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容易凭一时的兴趣或受眼前利益的驱动,去模枋某种新的行为,而与其深层观念形成反差。如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潮流中,很多农民很快就经起商来,但市场经济需要的时效观念、科学决策和管理观念在他们身上却难以确立,使他们只能长期地充当市场经济中的“散兵游勇”,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农民的某些外在行为与其深层观念常常是不同步的,观念的滞后使其行为常常流于形式,随时都可能向旧的行为方式复归。 四、求新与怀旧的复杂交织。农民由于受物质文化需要的驱动,有时也会去实践某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农民的怀恋传统、安于现状、害怕风险的心理定势又常常使他们经受不了新的考验而回到传统的轨道上来。例如,有的农民外出打工,但面对着一个陌生的环境,又常常觉得原来的生活更安稳而跑回来。又如,有的农民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又常常觉得传统的耕作方式更妥当;到市场经商又觉得不如自给自足安稳;利益受侵害,想寻求法律保护,又觉得不如私了安全实惠。这种复归传统的心理,使农民每迈开一步,都必须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抉择,甚至要经历多次的反复。 农民的上述观念冲突表明,农民观念的新陈代谢是不可变易的历史大趋势,但要实现农民观念的现代化,还必须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 解决农民观念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当务之急,是利用发展市场经济这一契机,使农民建构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体系。那么,这一观念体系应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内涵呢?我认为,一个现代观念体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开放性。它应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浓缩着民族的最高智慧,应该是面向世界和未来。它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一种坚实的理念,是新的价值和新的规范的重构,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统一,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统一。这一观念体系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信念是观念的最高层次。有了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才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现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广大农民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摆脱自身狭隘的心理和眼界,投身社会改革,实现自身观念和素质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