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45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由于我们长时间对国情宣传不够,一些空想、脱离国情的东西渐渐地滋生起来,一些本来的历史和国情作出的结论,又作为新问题提了出来;同时,改革开放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也把大量的认识问题提到人们面前。所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在思想上对社会主义产生不同程度的疑虑,以致动摇了爱国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此,党中央提出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首先进行国情教育,而且要着重对青年进行教育。这是因为,青年人有进取心,好学上进,爱思索问题,但在他们身上也有某些社会影响造成的弱点,例如,他们没有新旧社会强烈对比的亲身感受,没有经过艰苦奋斗的磨练,不免缺乏老一代对党对社会主义那样深沉、执着的感情,政治上的坚定性、行为上的自觉性;对历史缺乏了解,对现实缺乏分析、对比,看问题往往偏狭和简单。因此,对青年进行国情教育,对客观事物作出实事求是的解释,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主人翁的态度去维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对青年进行国情教育,要特别注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事求是地引导他们辩证地想问题,正确地看国情。对国情的认识,辩证法要求人们具有一种相互联系的眼光。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历史不能割断,现实的国情来源于历史的国情,是历史国情的积累和沉淀,没有历史就不可能有现实。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03页)从在向青年进行国情教育时,要抓住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必然的核心问题。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他们去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历史和国情。 第一,要历史地看中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起点不同。中国解放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50美元,而美国在1834-1843年间就已达474美元。1950年人均国民收入是我国的62.3倍。而且在近代帝国主义掠夺走我国财产折白银1000亿两。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和殖民地的穷是分不开的。 第二,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中国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以建国后的1953-1989年为例,我国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23.3倍,平均年增长9%,发展速度之快居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体现。 第三,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看,我国长期受帝国主义包围和封锁。有人认为我国不仅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就连台湾也不如。为什么呢?就说国民党逃到台湾,从大陆逃跑时,不仅带去大量黄金白银,而且还获得美授和侨资人均1400美元。美国还以优惠关税为台湾商品倾销敞开国门。而大陆要获1万多亿美元才能与之相当,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见不能由此说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国情,首先可以从历史比较和更广泛的社会发展的比较中,看到我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建国45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发展比较中,看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提高、逐步加深的。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的某些挫折和失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历史条件、认识水平的制约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正是有过这些挫折和失误,才使我们通过反思,对实现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全面、准确,从而符合实际。党中央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反复强调不脱离国情,不超越国力,保持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等等,都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都是对社会主义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积极成果。 用辩证的观点教育青年正确认识国情首要使其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自觉性。这里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注意克服固有成见给认识带来的片面性。认识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但认识也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和升华,否则就会产生思想上的惰性。其二,注意克服所处的特定地位和角度给认识带来的局限性。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为了避免认识上的局限性,青年人要深入实际,变换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多与他人交流思想,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的看问题。 总之,我们向青年进行国情教育时,用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用实事求是的而不是虚幻的立场、观点去想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