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清醒而深刻地分析了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时期的种种复杂情况,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内容、要求、措施和改进的方向,对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回顾北京大学过去十多年思想工作的历程,始终把“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首要任务,围绕主题(即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大局(即改革发展稳定),着眼育人,较好地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三个重大的课题必须重视,持之以恒,努力加以解决。 第一个课题,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确保学校的安定团结,精心地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学校的政治局面持续稳定,这首先有赖于中央方针的正确和社会大环境的好转,就学校自身工作来说,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 其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建设而决不能搞政治运动。要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诲,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抓住不放。坚决扭转那种浮躁过热的政治空气,坚决摒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中心时期形成的那种价值尺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着眼于建设,则应当“看人先看长”,扬长补短,用长避短,善于发现和调动人们的优点、积极性和潜能。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立足建设,用渐进的方式加以解决,而不能动辄就搞大批判、大冲击、大签名,施加压力,激化矛盾。 其二,对于具体工作方案和改革发展的决策,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不争论”,认准了就干,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凡是机遇性的决策、超前的决策,往往都有不同意见。而真正的意见一致也往往是实践成功之后。如果争论不休,不仅会耽误时间,而且会影响安定团结。事成之后,也不要去算旧账,而应团结一致向前看。 其三,学校中总会明起暗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如果会危及稳定,必须当机立断,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消化在基层。越拖延往往付出的代价越大。处理不安定事端,必须审时度势,以“适度”为原则。一旦干扰排除了,不必过多过长地纠缠,而应当迅速把人们的注意力重新聚集到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上,千万不能被“干扰”牵着走,偏离了我们既定的目标和方向。 其四,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学术自由、政治民主和行政效率的原则。既不能用政治批判和行政命令的手段对待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也不能把学术自由无边界地延伸到政治领域和行政领域。总之,学术上要讲“双百”方针,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政治上则应当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少数与多数、个人与组织、下级与上级、全党与中央的关系,没有民主办不好事,没有集中办不成事,只有同心同德、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行政工作则应当令行禁止,讲权威,讲效率。 其五,保持稳定的问题,说到底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发展。改革发展的举措,必须以不破坏稳定的格局为前提。反过来,如果不改革、不发展,学校没活力,事业没前途,利益没盼头,人心不稳,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如何驾驭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这不仅是对学生党政领导班子政治水平和领导能力的考验,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时时注意的问题。 第二个课题,必须以科教兴国为方向,努力实现办学指导思想的历史性飞跃。 二十年来,中央两代领导集体都明确地指出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邓小平同志的科教思想中贯穿着一条逻辑线索,就是实现现代化,经济建设是中心,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教、科、经必须紧密结合,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江泽民同志还指出,“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大学一个年深日久的弊端就是脱离实际。近年来,大学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社会服务,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结合,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就总体上说,大学还比较封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专业方向和结构,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规格,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许多科学研究陷于分散的低水平重复,既不能“顶天”(即科学上的突破),又不能“立地”(即造福社会,向生产力转化)。大量的科技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学校现行的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还不能很好地体现科教兴国的方向,不足以激励和调动知识分子与社会结合、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纵观国内外的大学,那些富有活力和竞争力、水平和实力增长快的大学都比较好地解决了与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问题。相反,游离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外,必然是缺乏动力和压力,也缺乏活力和财力。 要把大学转到科教兴国的轨道上来,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走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前列,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教兴国的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师生认清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实现历史性的飞跃,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上形成广泛共识和合力。要把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结合,产学研结合作为学校改革的重点和思想教育的重点,鼓励探索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及时总结推广这方面的经验,同时,要把“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作为衡量办学成效最重要的尺度。我们的大学只有在回答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有大的作为和贡献,才能成为中国的一流大学;也才有可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