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战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包含着德育工作的贡献。但德育工作从目前看效果不尽理想,这已引起党、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滑坡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内部原因来看,脱离实际是最重要的一条。德育工作脱离社会实际,也脱离思想实际,导致德育不能取得预期实效。因此,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必须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花大力气,下狠功夫。 一、德育现状及其实效性分析 我国历来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因为它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说的德育效果不佳,也就是说实效不尽理想,原因如下: (一)、影响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因素的复杂性和学校德育的相对单一性 学校德育环境是青少年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主要空间,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与学校德育环境关系密切。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思想信念、道德品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较集中、一致和持久,但是,它也只能是整个青少年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我们往往忽视了学校德育环境不能脱离社会道德大环境这样一个事实,只强调学校德育,往往认为学校德育环境可以脱离社会道德环境而独立存在,而把学校德育工作单纯地寄托于学校,孤立地去抓学校德育工作,其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使之处于低效状态。 (二)、德育方法上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自觉性 人的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源于个人道德上的需要及行为的自觉性。灌输是将一定的内容,不允许受教育者的选择和怀疑,通过单向的“我说你服从”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它带有明显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这种方法对理论性的德育内容是必要的,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通常来讲,它能暂时改变人们的行为,而不能改变和树立人们的道德信念。这种教育不能触及青少年品德结构的核心部分——道德信念,造成学生道德行为不稳定。 (三)、注重教材的学习,忽视学生思想实际,是当今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病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校中的德育工作,制定了《德育大纲》,编写了德育教材,各学校也选派了优秀教师担当德育课的教学任务。教师有教好学生的愿望,努力地去工作,但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情操的渗透;重学生的德育课成绩,把教书育人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甚至只教书不育人。这种状态,又怎能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大的震动和影响呢。更何况由于对学生不了解,只重说教,不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又怎能使德育工作得到好的效果呢。有些个别人,不注意教师形象的塑造,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容易产生不公正感和怀疑感,最终导致“其言不信”,“其令不行”。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和危机。 (四)、德育目标的阶段性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性的矛盾 青少年身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必须依据这种规律性对其实施教育和影响,才能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不注意他们的年龄特点,而“一个口号”拿来,终身去说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疲惫”和“厌倦”,更谈不上德育的实效了。让幼儿园的孩子们牢记共产主义信念,谈理想和人生的价值;让中学生去接受合格公民的教育;在大学又进行道德规范教育。这些层次上的“倒挂”不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显然是德育上的“浪费”,肯定不会取得好的实效。 (五)、德育管理的单调性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不协调性。 德育在人生道路上是必需的。人离开德育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人。人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也可以说有些因素所起的作用要超过教育者的说教。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仅仅把青少年学生当成教育者的教育对象,这显然是我们德育管理上的缺欠。从德育管理上看,德育应当存在三个层次。首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从教育者的高度去教育和影响他们。其次在学生群体中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管理,使管理目标的实现更加协调。再次强调其本身自我教育的管理,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只有这样,加大德育的力度,德育工作才能得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实效。 二、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中,进一步贯彻这条思想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最佳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摇篮,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全面地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在各学科教学中都努力渗透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突出和体现德育工作。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建设,生活服务等,要严格执行学生守则,抓好行为规范的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学校要主动地同家长和社会各界合作,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三者各自在育人方面的优势,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做到及时沟通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毫无疑问,在对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哪方面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