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35(1999 )02—0046—06 每一种理论学说,都有自己的世纪。文艺学的兴衰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存在、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联系的。文艺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完全是属于20世纪的事情。它是中西文论碰撞、对话、交融的果实。因此,我们要研究文艺学在中国发展的趋向、特点和规律,就不能不面对20世纪中国社会的存在及其所处的时代。 一、20世纪中国出现的四次社会转型 20世纪,中国人民进行了三次伟大的革命: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它使中国开始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永远结束了封建帝制;一次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境况,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目前正在继续深入进行。这是一次比前两次更深刻、更广泛的社会大革命。20世纪发生的三次大革命,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四次大的转型。 1.以辛亥革命为标志,时间跨度向上可从1898年戊戌变法算起(再向前可推到1840年鸦片战争),向下到1927年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这八十多年的时间,跨越两个世纪,中国社会急剧地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次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中西文化第一次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孙中山播下的民主革命的火种,逐渐孕育、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巨变,在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鲜明的投影。在美学上,出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伟大先驱——王国维,在文学上则出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社会变革在人们心灵中引起的震撼和变化,在鲁迅的著名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 《风波》、《彷徨》中,都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2.第二次社会转型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为标志,从时间上说,可以从1927年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算起,一直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中国历史的大转折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涌现出一批世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鲁迅、郭沫若、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钱钟书……,他们璨若群星,永照史册。 3.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二十几年的光景,中国社会形态一直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变化之中。文化艺术界、思想理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万马齐暗的景况。 4.以1979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沿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自由、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进。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特点 第一,世界性。1.新时期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一个重要的国际背景就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的“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时代的发展却作出了“行不通”的回答。2.知识经济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种新的文化景观,无疑给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第二,民族性。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满足各民族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尊重、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新时期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必然带有中国民族的特色,具有民族性。 第三,自觉性、渐进性。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充分显示了革命理论的先导作用。 从70年代末期到目前正在发生的中国社会的转型,其范围触动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从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无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生活的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律化,文化生活的文明化、多样化,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真善美与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社会生活的新景观。正是这种新的社会景观,揭开了中国人民在21世纪将要演出的一出威武雄壮的活剧的序幕。 三、中国文艺学发展的基本范式和走向 20世纪中国社会三次大的革命和四次社会转型,表现在思想理论和文艺舞台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与文艺思潮此起彼伏、争相纷呈,进步与反动,激进与保守,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等等,各种不同性质、色调的理论、学说、主张,都顽强地争夺自己的阵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这当中,直接影响中国文艺学建设的主要有五种基本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