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新世纪文学的新的繁荣,需要深化人文关怀,加强人文精神。为此,我们注意到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作为文学焦点的人的状况的变化。如重商主义对人的控制和人的异化;资本与权力结合及其与人的关系;消费人的性格、人格和行为方式;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和发展;社会主体变化同人的关系;对于现代化从呼唤到失望、困惑,现代化对人的影响,人对现代化的怀疑和审视;改革、调整同人的关系。如“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品缺少人文关怀的深度,人的命运思考的复杂性揭示还不够。以上问题需要深化文学的思考和表现。其次,理论批评话语的变化。理论批评建设在重新关注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知识分子主体和人文环境的建设,理论批评体系需要在开放中整合。在新条件下重构基础。目前理论批评的哲学基础是庞杂的,今天需要加强人文性的哲学基础,自觉运用人文精神赋予理论批评以新的生机。过去的专制主义,现在的垄断和商业霸权、社会腐败,使得文学的人文生态不健全,这给理论批评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先天不足。人文性从范畴上是否大于人民性,二者关系可以思考。第三,文学本体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包括审美意识的变化,理论批评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化、文艺产业化)对文学的观念、价值、生产方式、文学主体、传播方式的影响等等。 我们面对的世纪之交的文学如何在21世纪获得新的提升? 先从文学分期这个许多讨论都会谈到的问题看。分期涉及诸多深层问题,虽然它本身只是关乎时期划分的表征问题。我们拥有许多政治性命名和分期,90年代的许多教材、专著亦想改变这种状况,在命名和分期上尽量淡化政治性,但十分困难,原因在于中国文学本身缺少人文性、现代性和文学性。回顾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在政治性强化的时候,人文性常流失。无论是传统的人文性,还是现代的人文性。这样,缺少(或无法作出)人文性分期,也就不足为怪了。人文知识分子的声音淹没或微弱,是中国20世纪一再重演的历史剧场景。我们在要求20世纪文学拥有高度的现代性的时候,经常忘却其他发展起来的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实际上现代性既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国家来说的,也是相对于本国的现代化道路的自我规定性来说的。我们的文学要确立的现代性,只能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它不能等同于西方文学的现代性,但也不能(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西方文学的现代性,这是中国文学同世界文学对话的基础。 现代性是使中国文学的理论批评走向自足和科学的前提条件,现代性要求文学思维和文学批评思维具有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对话性。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现代人文性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而现代人文性又是文学性的主要精神气质和表现,文学性当然不仅仅是技巧、手法和语词语句的简单组合,它同现代文学观念、人文价值和语言内涵有着内在的关联。 以西方近现代文学史学为参照系,我们也会发现,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样许多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变化的历程来看,能够贯穿的基本线索,还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演变及变异的状况。西方文学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性的不断更新、充实的历史。反现代、反人文的出现,意味着文学面对异化的人文状况的焦虑。西方文学的进步,很大意义上是人文精神在文学中得到提升以及它进入文学的方式不断创新的前进过程。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被打断,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由于动荡而不能正常进行,中国文学如同整个文化一样,在人文精神方面是长期地相当匮乏的。90年代文学这方面的状况尤为堪忧(同时这并不意味着不承认90年代文学在文学史意义上的空前成就)。无论是晚生代的个人化写作,还是女性文学,以及一部分主流文学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假如我们说文学世界存在一个匮缺人文精神、丧失终极关怀和命运思考的“灰色地带”,存在一种这样的“灰色状态”,用意也只是为了改善文学的生态和生命状况。“灰色状态”的描述,既指向文学质量,也指向文学数量。长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量巨大,但其中属于“灰色状态”的绝对不少。原因除了行政领导组织方式的弊端、不重视艺术规律、只顾市场效应而不顾一切,作家缺少质量意识和创新探索追求而变成写家等等之外,重要的一条正是在于人文精神的流失。这当然与当前作家的文化承传相关。这里还应追溯至几年前的人文精神讨论。这场讨论是必要的,也是人文知识分子面对中国社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而且讨论是有成果的,意义是积极的、重要的。但讨论没有从理论上、传播上向其他领域以及社会大众扩展,同时也没有从理论领域向创作领域延伸。其实,人文精神只有成为大众的生活支柱、文学大厦的主要栋梁,并且进入主流文化潮流,整个文学乃至文化才会更加生机勃勃,真正繁荣的局面才会早日到来。与此相关,有对“主旋律”的理解问题,“主旋律”的理解应宽广些,它不仅限于所谓“重大题材”,而且,只有高质量的,在观念和方法方面都有新的追求和成功的,才能有资格进入这个范围。当前不少作品空有“主旋律”的衣帽,缺少令大众喜闻乐见或让专家啧啧称赞的优美身材和艺术人文精神。它们不是什么“主旋律”。“主旋律”应当补充注入真正的人文精神并且具有高尚的艺术品位。这是促进人类精神健康和人类生态(自然—人文环境等)改善的文化组成。当然我们呼唤的文学首先是增强民族生命力的,因为它在吸取整个人类文化精神养料的同时,焕发出民族文化的新的精神气概。中国在登上21世纪的强国舞台时,没有相应的文化力,是不可想象的。而文化力的内涵,当然包括具有现代人文性的文化生产的质量标准。对于文学来说,具有现代人文性的审美理想,是形成文化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