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这种对象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可变性,决定了不可能有一套一劳永逸、永远适用于任何人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人和同一人的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教育者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教育机智,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的创造性。然而在现实学校思想教育过程中,有少数教育工作者单纯地从个人愿望出发,不顾学生实际,不顾现实社会的变化,提出一些不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甚至不符合现实发展的一些要求:动辄我那时怎么怎么样;方法简单粗暴,动辄大声吼叫,甚至以行政处分相威胁;还有极少数人对学生实施报复行为,等等。这些做法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出发,认真探索思想教育的规律性,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其内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矛盾是学生原有思想品德的现实水平和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原有思想品德的现实水平是学生原有生活条件的产物,包括教师、家长的教育影响,朋友、社会的潜移默化,各种传播媒体的诱导等,它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前提和现实基础。新的需要是指在学生现有生活条件作用下所引起的新的内在需求,这种新需求的性质和强烈程度决定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师的教育只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外部条件,不是唯一因素,但它的方向性和专门性决定了它是主导力量。要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思想水平,从而提出适宜的教育要求,同时了解学生新的需要,使这种教育要求能够激发或加强这种新的需求。为此,要加强教育的强度,使其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必须触及学生的灵魂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我们知道,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从教师的教育中获得的。如果教师的教育背离了社会的需要,将严重地阻碍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当他们跨出校门,面对五彩斑斓的社会现实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少数人不能很快适应,会感到苦闷、彷徨、抱怨,甚至形成心理畸形、变态。特别是在我们今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处在转型过程中,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将产生激烈冲突碰撞,我们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抱残守缺,必须抛弃过时的陈旧观念,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21世纪所需要的新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除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外,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竞争意识、法制观念和创新精神等。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新动向,不能一概加以排斥,必须进行认真分析,更不能简单地以我为标准定是非。 中学生容易出现各种新奇的想法和行为,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同时精力充沛,喜欢交往,富于想象,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同时又初步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知识,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并且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道路,随着身体的进一步生长发育,将进入青春期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绝不能因为学生一违反纪律就说他们是故意的,是思想品德问题;也绝不能因为学生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就认为是故意反对自己,于是进行斥责,甚至压制他们;也绝不能一看见男女同学的交往就认为是在谈情说爱,并视为洪水猛兽,等等。中学时期也是他们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也是一个最危险的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简单不得,粗暴不得。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树立崇高理想,把充沛的精力,聪明的智慧,运用到为理想而奋斗之中,从而为将来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作好准备。 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深入探求21世纪对建设人才的素质要求;要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