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党从最初由信仰马列主义的五十多人发起,到后来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击溃八百万国民党军队,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靠思想政治工作凝聚起人民群众这堵真正的铜墙铁壁。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反反复复,充满了曲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党中央三令五申要恢复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在1978年6月就指出:“要在三几年内,把政治机关的职能、作用、威信恢复到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3页。)1982年6月,党中央在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暂行条例中进一步强调:“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四化建设这个中心,恢复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并在实践中努力摸索新形势下的特点和规律,使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可是,结果还是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这一“十年最大的失误”。分析失误的自身原因,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误解,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够的注意。 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过分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教育功能,导致如今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一般都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成就是思想教育;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概括为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以及客体接受影响的过程。这看似顺理成章,实际上不乏片面牵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实际上由思想教育和思想交流两个部分组成,思想交流是思想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讲思想教育,忽视思想交流,是当代思想政治工作难以顺势而为、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思想教育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3页。)事物的特殊矛盾,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矛盾,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任务所决定,构成思想政治工作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矛盾。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把党关于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斗争的目标、方针和方式方法,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和提高他们的革命觉悟,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服从党的政治领导,以便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发挥强大的动员作用,从而保证革命和建设任务的实现”。(注:胡耀邦:《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1982年4月24日。)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的矛盾,是群众的原有观念与党的目标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解决,是要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使其认同党的奋斗目标。这种觉悟的提高,归根结底,要见诸于群众完成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的行动之中。由于群众的觉悟总是参差不齐的,群众对党的目标的认同感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即需要教育主体用党的目标和任务的理念,以及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群众,帮助群众确立对党的目标和任务的信念。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特有的思想教育。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在客体原有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的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无关系。近年来兴起的思想政治教育著述,其内容多半着眼于培养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其理由盖出于此。但是,从活动的性质和目标来看,属于德育或专门培养人的教育门类的思想教育,与上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思想教育不尽相同。德育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品德规范要求受教育者,同受教育者原有品德基础发生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就是教育者将品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注:《德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7页。)两种思想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主体思想等基本要素都是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思想教育的主体思想,是关于党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关于当前行动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的理念;主体,是将这种有关目标和任务的理念转化为客体观念,最终将目标和任务转化为客体行动的政治工作干部;客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即各个生产工作领域中具有政治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而专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教育的主体思想,是社会长期约定俗成的品德规范,并有其适应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的严格的教材系列;主体,是将这种品德规范转化为客体品德的教师,经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客体,是处于基础社会化(区别于成年人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者。我们不能混淆两种思想教育之间的区别。在50、60年代,经常以党和政府的即时政策取代学校的正规德育,曾经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目前,有些单位以基础教育代替思想政治工作,回避群众的思想问题,导致教育“轰轰烈烈”,工作“软弱涣散”。这都是混淆两种思想教育的恶果,必须引以为戒。 (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思想交流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思想交流,是指主客体双方就目标和任务以及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路线方针政策,平等地交换思想、观念以达成对目标和任务的共识。这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尤其是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过程中,创立并发展了有效的思想交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的重大创举之一,就是在红军内部实行了民主主义。毛泽东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散,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精神得到了解放。”(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64页。)实行民主主义,实际上就是实施思想交流。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思想交流尽管十分有限,但是,由于和外部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群众普遍地感到比较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同样一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64页。)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大发展标志的新式整军运动,就是在士兵中兴起群众性的诉苦、追根、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活动,并针对个人在思想、工作、战斗中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认识。然后,把整军和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将群众的热情引向练兵和杀敌立功运动中去。新式整军运动的基本经验,就是激发群众自觉思想交流,运用群众性自我教育的方法教育群众自己。这种思想交流形式,激起了群众强烈的阶级意识。新式整军运动是思想交流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