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不少地方和企业出现管理疲软,或叫“管理滑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及时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的不同要求,以致“穿上了新鞋,仍在走老路”,即虽然经济体制转变了,但旧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内容、管理方式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要切实有效地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必须认真分析两种不同体制下企业管理的区别,从而在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新特征。 一、两种不同体制下企业管理的主要区别 一是面向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计划,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则主要面向市场 吴邦国副总理曾撰文指出:“我们过去的管理有许多好传统,比如重视文明生产、原始记录、质量计量管理、定额管理、严格劳动纪律等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不面向市场。”(《把学邯钢抓管理进一步引向深入》,《人民日报》1997年3月25日)。那么,过去的企业管理面向什么呢?企业面向的是计划。计划就是法令,完不成计划的厂长,就不是好厂长。所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研究的不是市场,不是销售,而是计划生产,围绕计划进行管理,这是计划管理的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则不同,研究的首先是销售,生产围着销售转,销售围着市场转,有销售才有生产,以销定产,围绕销售进行管理。是面向市场,还是面向计划,是主动走向市场,还是等、靠、要,这是市场经济管理与计划经济管理的根本不同点,是企业管理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 企业面向市场,首先就要研究市场。每一个企业,包括好的企业,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无时无处不感到市场的压力,不主动、自觉地面向市场,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继续搞好生产管理的同时,要注意向两头延伸:向前延伸到市场调查和技术产品开发;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要实行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反馈、科研开发,再到生产的全过程管理,而市场是这一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企业面向市场,还要不断更新观念。如资金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是单一的拨款或贷款,企业往往把眼睛盯在银行和财政部门,企业在这方面难有较大作为。但现在不同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给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众多的渠道。如资本金渠道,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法律和规定,除争取国家投资外,还可争取多方投资或者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从而形成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还可以通过负债渠道、联合渠道筹集资金,等等。再如投资观念的更新。过去投资办企业首先想到的是盖厂房,买设备,购原料,把有限的资金花完后,工厂剪彩之日,往往是停产之时。如今,一些聪明的企业家首先是找市场,找产品,一旦拥有了市场需求的好产品,不愁租、借不到好厂房和设备。许多高科技企业就是从中间开始投资发展起来的,如珠海的天年公司、武汉的红桃K集团就是抓准了一个好产品,利用社会闲散企业生产,节省了大量前期投资费用。 二是重点不同。计划经济体下的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生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质量效益 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坚持以生产为重点,强调的是产值、速度,只要工厂报喜,不怕商业报忧。评价企业的好坏标准,也是首先看生产任务完成得怎样。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和企业以产值论英雄,尽管产值把在制品、积压品及抽查不合格的次品、废品也统计在内,且反复重叠统计,往往得出超过实际工业增加值三、五倍的“泡沫数据”,但不少地方和企业管理人员仍以这个数字相互攀比和炫耀自己的“功绩”。看来生产中心论、产值决定论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管理的重心必须放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上来。在这里,首先要转变几个观念:一是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并非不重视数量,而正是为了更多更快地增加数量;二是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不是轻视成本和利润,而正是为了降低成本和增收利润;三是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加快质量改进制度,源源不断地开发和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不是要降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而正是为了最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再不能只是当作企业质管部门和政府监督部门的事,而要作为政府和工业企业的一项中心工作,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建立起包括投资、贷款、技术改造、企业改组、人才培养、干部配备等一整套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具体方针、政策、计划、制度、办法,真正从过去旧体制下以产值、成本为中心的道路上转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高速公路上来。 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新时期的企业管理还要努力抓效益,包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资金的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企业产品如何,服务如何,最终取决于消费者手中“货币选票”和用户的订单。小天鹅企业之所以兴旺发达,就是因为它的全自动洗衣机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去年达到40%。资金利润率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记得在1996年,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指出:1996年的资金周转率只要比上年增加0.1次,全国工业企业就能盘活资金1000亿元。由此看出,营运资本的潜力很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企业富余人员增多,增加了劳动管理的难度。国有企业不“消肿”减人,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因此,国家经贸委一再提出,要把减人增效作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企业管理只要坚持了以质量、效益为重心,就犹如牵住了企业的牛鼻子,其他各项管理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