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组织生成的范式解构:创生式与转化式的多向演绎

作者简介:
肖红军(1977-),男,湖南郴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阳镇(通讯作者)(1994-),男,湖南隆回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084);商慧辰(1997-),女,山东济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系,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组织可持续发展导向下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寻求跨组织边界、跨价值边界以及跨利益相关方边界实现多重混合,折中主义下的混合型组织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学界对混合型组织如何生成缺乏理论范式解构,对混合型组织构建方式与实现路径依然相对模糊。混合型组织的定义视角尚未统一,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公共管理、组织使命、制度逻辑和组织价值五种视角,多重视角下能够抽取出目标多重性、利益相关方的多维性、绩效衡量的综合性、价值创造的多元性与共享性以及组织边界的弱稳定性等五个主要特征。混合型组织的清晰分类是实现混合型组织生成的重要前提,在组织光谱模型、动物园模型以及福利三角模型等混合型组织分类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基于“生成方式-生成机制-混合度”的组合构思出混合型组织生成的范式全景,提出创生式与转化式下混合型组织的11条生成路径。文章为解构混合型组织的多重生成轨迹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组织可持续成长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2 年 06 期

字号:

      自21世纪以来,商业社会化已经成为商业活动深度嵌入社会微观单元的重要趋势,组织如何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成为组织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重点研究的话题。聚焦中国情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具有市场基因的商业企业以及具有社会创新导向的社会企业不断涌现,成为在微观层面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微观组织载体。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对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与实现途径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相应地,从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来看,共同富裕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党的重大战略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更加强调第三次分配的力量,而第三次分配的主要主体在于微观企业,因此如何推动我国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驱动的商业企业逐步转向兼具创新创业与社会企业家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基于多重使命混合实现传统商业组织向混合型组织的转型与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从组织范式的视角,混合型组织(hybrid organizations)顺应了共同富裕战略视野下的组织范式变革趋势,成为组织可持续价值创造导向下的一种可行的组织范式选择(肖红军和阳镇,2018)。

      追溯混合型组织形成演化的基本脉络,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混合经济制度是混合型组织形成的重要渊源,即经历经济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认为单一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难以完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主动寻求公私部门的合作方能更好地解决公共社会问题与市场失灵问题。相应地,在混合型组织的组织表现形式方面,以非盈利组织为代表的第三部门组织(the third sector)追求替代单一公共部门或者私营部门的运转模式,但是非盈利组织在其自身运行的公益性、社会性与福利性等多重要求下,也面临市场化环境下资源供给和运作模式的诸多不适应性。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西方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认知深化,传统商业组织逐步接受了企业社会责任嵌入观,即单一商业组织立足企业社会责任嵌入,逐步在“纯粹的慈善资本”与“盈利性资本”之间寻求二者的混搭,进而将市场体系下的效率导向在社会影响层面和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混合(Andre,2012;肖红军和阳镇,2020),且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s)运动为混合型组织的生成提供了全新的组织载体支撑(黄英,2021)。21世纪以来,新一轮混合型组织运动倡导以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双元混合的共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s)实现企业经济与社会环境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弥合单一商业组织社会责任的“社会脱嵌”以及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等风险,成为引领组织综合价值创造可持续的新型组织范式①。

      相应地,系列混合型组织运动浪潮加速了学界与企业家对混合型组织的关注与研究。近年来,学界围绕混合型组织的概念特征、运行模式、分类逻辑与具体形态以及可持续成长的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肖红军和阳镇,2018,2019),对混合型组织的合法性与价值性形成了相对一致性的认知。混合型组织被定义为商业与社会有效融合背景下的第四部类组织,相对纯粹的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具有独特的优势(Glynn等,2020),包括解决组织面临社会问题的创新性方案(Jay,2013)、资源获取与外部合法性(Perkmann等,2019)以及获取更多的潜在的发展机会与市场竞争优势(Fosfuri等,2016)。在实践层面,混合型组织所呈现的系列优势也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家、创业者以及战略管理者就如何建构以及如何实现向混合型组织转型的思考,相应地,对混合型组织生成的研究成为组织可持续转型背景下学界与业界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遗憾的是,既有对混合型组织生成的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虽有研究提到混合组织生成可以直接创办、公共组织转化、私人组织扩展三重方式实现(王朝全,2006;Mullins等,2012);生成机制主要是通过社会责任嵌入、企业家精神涌现与混合治理等多重机制实现(刘志阳和邱振宇,2021;肖红军和阳镇,2018)。实质上,混合型组织是一个组织万花筒,不同类型的混合型组织形态其生成与转化机制与路径千差万别,既有研究对混合型组织的多重形态缺乏具体的细分生成研究,容易导致混合型组织的生成与转化进入操作盲区,难以为混合型组织的可持续成长提供理论基础。

      沿着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混合型组织的多重理论视角以及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聚焦组织社会学视角的混合型组织生成范式,立足创生式与转化式的两类逻辑起点,结合混合型组织的社会性与商业性两大基础性特征提出两种生成机制,进一步基于混合型组织分类的核心“混合度”(混合度阈值、弱混合、中度混合和强混合等)的差别,以“生成方式-生成机制-混合度”的组合方式构建出混合型组织生成的范式图景,并提出11条混合型组织具体生成路径。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在理论层面,立足“逻辑起点-生成机制-混合度”的三维模型构建了混合型组织生成的范式图景,将Alter(2007)的混合型组织线性光谱拓展至基于混合度的非线性的曲线包络空间,弥补了既有研究对混合型组织从何而来以及如何成长等研究问题的不足。在实践层面,本文立足混合度的模型指标体系构建,并将不同生成策略与不同类别混合型组织匹配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在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推动我国微观商业企业的可持续转型,推动商业企业的社会嵌入进而承担社会责任,最终打造具有多重价值创造的混合型组织提供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在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对混合型组织的涌现与组织可持续综合价值赋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