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社会转型与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先哲(1980- ),男,广东茂名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转型、学术制度与学术职业研究。广东 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中国社会转型的主线。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深嵌于社会转型历程之中,并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变化轨迹:高校教师身份从“知识分子”走向“学术职业”,角色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任用制度从“编制管理”走向“岗位聘任”,流动状况从“稳定”走向“流动”,职后教育从“教师进修”到“教师培训”再走向“教师发展”。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话语跟随社会转型而发生明显变化,整体上表现出更趋专业化、个体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话语流变的缩影。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20)04-0067-09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诉求,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研究话语不断发生流变。话语流变不但反映出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兴奋点,而且“其背后隐藏的是高等教育理念、属性、结构、功能、形式等的变化或变革”[1]。高等教育研究话语流变不仅来源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变革,更源自社会转型和变革。因为“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2]。

      一个国家的学术话语深入于其历史性实践之中,中国学术话语的背后即是“中国道路”[3]。因此,跟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话语流变,“就是跟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方向”[4]。本文关注的是一个更为具体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因为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群体之一,同时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当事人,一直处于不断适应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发展轨迹的变迁之中,其研究话语也相应发生阶段性的变化。本文拟将其置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历史阶段中进行分析,因为这个相对较长的历史阶段有着较为清晰的社会转型线索,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行讲话后,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试图从纵向维度对这七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进行梳理,并从横向维度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划分为五个具体方向:高校教师身份、高校教师角色、高校教师任用、高校教师流动与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在纵横交错的基础上梳理和提炼出高校教师研究在五个方向的话语演变趋势以及总体上的话语流变轨迹。

      一、高校教师身份的话语流变:从“知识分子”到“学术职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当时,高校教师作为笼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是被改造的主要对象。“知识分子”首先是一种阶级身份的定位,被划定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因为当时从旧中国过来的高校教师群体在阶级立场上与新政权所倡导的工人阶级立场还未能达到一致,要通过思想改造才能成为党的事业一支可信赖的队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一次在知识界开展的全国范围的政治运动。

      1951年9月,周恩来总理受中共中央委派,在北京为三千多名参加政治学习的京津地区高校教师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强调指出阶级立场的转变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首要问题,“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有一个站在什么立场的问题”[5]。同年10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委会第三次会议则“将广泛展开思想改造运动定为以后一段时期全国三大中心工作之一,于是就开始在全国各大学教师中展开全面的思想改造运动”[6]。在这个阶段前后,《人民教育》刊登了不少关于知识分子改造和各高校开展思想改造运动的文章,如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谈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体会[7],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介绍改造高级知识分子的经验[8],清华大学教师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经验[9]和武汉大学开展思想改造后的新气象[10],思想改造成了聚集最多知识分子的教育系统的中心工作。随着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及其扩大化,思想改造向阶级斗争性质转变,知识分子沦为怀疑甚至专政对象,高校教师的阶级地位更加持续地受到贬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把教师从政治上打入了“冷宫”,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都大幅跌落,成为“臭老九”[11]。直到“文革”之后,邓小平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12],甚至把教师摆到了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的位置,高校教师队伍才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知识分子地位也普遍得到提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共中央明确宣布,对知识分子不再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在此背景下,全国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教师职称评定等。20世纪80年代是高校教师政治身份和地位恢复的主要时期,尤其是1985年“教师节”的设立,可视为高校教师从阶级身份向职业身份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时期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普遍提高,作为学术职业的身份定位开始凸显。但国内关于学术职业的研究,还是在1997年杨锐将第一次学术职业国际调查的结果介绍到中国后才陆续展开。[13]迄今为止,全球关于学术职业的大型国际调查主要有两次,首次调查时,中国大陆没有高校参与。第二次调查从2004年启动,由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沈红作为中国大陆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该项目并于2007年完成了对中国高校教师的大规模调查[14],成为国内学术职业研究的先行者。国内众多学者也纷纷投身于学术职业研究中去,如阎光才偏重于学术职业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建构研究[15],陈伟研究了西方学术职业的历史演变和成长逻辑[16],李志峰研究了中国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力[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