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流动指数”引入中国大学评价的价值审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光钦,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质量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侯伊婳,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比较。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大学排名”因其对大学发展的催化作用而越来越被社会倚重;同时,因其单向度的服务目标和指标体系又常常饱受社会争议。美国“社会流动指数”大学排名,因其具有的社会责任和公平意识,快速进入国际公众视野。虽然,和其他大学排名一样,“社会流动指数”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但是从其社会价值取向来看,将其移植于我国大学评价领域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实质性公平的现实逻辑。中国大学评价如何秉持前瞻性的系统思维模式,既面向世界一流,又扎根中国大地,适度引入“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理念,形成多维度的系统集成指标体系,值得中国大学评价领域和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审思。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10 期

字号: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作为大学评价重要呈现形式之一的“大学排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由于不同的评价机构开展大学排名的目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不同、数据来源与加工、处理方法不同,使得每一个大学评价机构的排名结果也颇为不同。在众多国际国内大学排名机构中,“社会流动指数”(the Social Mobility Index,简称SMI)大学排名是进入美国公众视野的最新排名之一,其引发的参考效应及其价值取向值得中国大学评价领域和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审思。

      一、传统大学排名的价值逻辑与价值偏颇

      大学排名作为高等教育评价的一种形式,具有内在的价值逻辑。所谓大学排名,即指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及现代信息技术进步过程中,特定机构通过有目的地收集、加工、处理各大学之间的可比数据,以直观的信息呈现出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一种评价活动。大学排名作为评价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质量的主要方式,其存在的引导价值与现实服务意义日益得到彰显。尽管大学排名从诞生之日起便备受争议,甚至因排名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被批评为肤浅的、任意的、缺乏任何真正意义的质量评估。但是,从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大学排名无疑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特定功用。无论是在衡量大学教学状态、科研水平、生源质量等具体问题方面,还是在促进大学办学水平提升、大学内涵建设等宏观建设发展方面,大学排名所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社会影响都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大学排名不仅为社会了解大学办学情况提供了较为直观的数据分析依据,而且也为大学组织了解自身办学情况和制定理性发展战略提供了诸多可比较的状态数据,为大学及时发现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厘清发展思路提供了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参考依据。正因如此,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大学排名的倚重程度可谓持续升温且有增无减。

      我们知道,作为大学排名策源地的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出版了国际上第一个大学排名刊物——《美国科学家》(American Men of Science)。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本科教育的备受重视,20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大学排名进入了强调本科教育、关注学生成果、追求学术卓越的发展期。自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简称U.S.News)发布美国高校排名以来,美国每年都有一系列出版物加入高校排名的竞争游戏。进入21世纪后,美国大学评价和排名活动更为频繁,并呈现出多向度的发展趋向。不仅对高校排名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且逐渐形成了多重标准。就世界范围而言,比较著名、稳定、并被大学普遍认同的大学排名机构就有10余家。最具代表性的排名机构除了U.S.News排名之外,还有Times Higher Education即《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简称THE)、欧盟委员会U-Multirank世界大学排名、夸克奎瑞利西蒙兹世界大学排名(简称QS),以及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大学排名大学排名(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简称CHE)等。纵览各个机构的大学排名,无不都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其评价目的、服务对象、排名特点、指标权重等,既具有共同的现实基础,也具有各自的价值取向。

      正因为各个评价机构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别,大学评价研究者和大学组织在认识和接受大学排名的过程中,便需要针对大学排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取向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不同机构的大学排名进行具体的理性审视。无论多么权威的大学排名系统,其大学排名的逻辑起点、服务目标、指标参数、信息来源、排名结果以及产生的效用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经受着公信度的考验。即使一些知名的大学排名机构,客观上的确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大学发展状况的渠道,也促进了大学办学实力的提升,但是,其自身在客观性、公平性、发展性等方面的局限性问题,也仍然会受到社会某些方面的诟病。这是大学排名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缺失所引发的必然结局。这里以世界五大权威大学排名为例,就其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缺失作一简要分析。

      THE大学排名是针对全球研究型大学的一个评价,旨在对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知识转化和国际视野等核心任务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具有本科生培养任务的大学,评价体系涵盖教学、科研、被引次数、国际视野、产业收入等5个一级指标。[1]欧盟委员会研究制定的U-Multirank世界大学排名,主要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评估指标设计聚焦于大学职能、大学定位、运行过程及用户需要等四个角度,排名重点往往在“硬科学”方面,而不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教学质量和社区宣传等领域。[2]QS排名对象指向于5大学科门类,囊括46个学科,指标涵盖学术声誉、雇主声誉、篇均引用、H指数等4个方面。[1]CHE大学排名是一个专注于教育质量的大学排名,在服务对象、指标选择、数据来源、结果呈现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一方面,CHE服务对象多类别,既力图为学生择校、转学提供信息服务,又力图为大学院系、科研人员、大学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37个不同的评估标准源于有多个维度。[3]U.S.News大学排名源于两项原则,其一是标志学术质量的指标,其二是作为局外人对教育质量的认识。[4]通过了解5个国际大学排名基本概况,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现实存在意义,都有特定指向的服务目标。尤其是,各个大学排名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普遍重视“学术”因素指标,都看中大学科研与学校声誉;就评价方法而言,它们均以全球研究型大学为服务对象,指标的选择均具有较高的可比性。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同的大学评价所依据的价值取向各有不同,如德国(CHE)大学排名,更多关注学生发展问题;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更加注重学术成果,但是,无一例外,它们都在客观上刺激和引导大学向学术高地迈进,而这对大学履行科学研究职能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争创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这种以“科研成果”为主要导向的大学排名的意义更加凸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