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20)05-0139-14 DOI:10.16538/j.cnki.fem.20191209.001 一、引言 地位是社会学研究者几个世纪以来长期关注的研究问题,然而直到近几十年,组织研究学者才将地位研究引入管理学领域,用于解释组织内或组织间的相关管理现象与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位意指个体或组织根据其在社会科层体系中所占据的属类传递出的信号(Sauder等,201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拥有高地位的个体或组织在社会中往往享有荣耀的、尊贵的位置,并伴随着一系列地位优势。例如,高地位个体常被视为优秀的行动者(Lynn等,2009),而高地位组织则被认为会创造出优异的产品(Podolny,1993)。 相较社会学将对地位整体认知与权力相关联(Bonacich,1987),且社会学将地位概念应用于广泛的社会情境中(Magee和Galinsky,2008),组织与管理研究者关注范围更小、更为聚焦的研究情境,如竞争环境、市场、组织或团队等,而且倾向于寻求有利地位在管理学范畴内所产生的积极结果(Malter,2014),而不是全盘接受地位概念或全面地解释地位对组织的影响。但由于社会学对地位的概念界定非常宽泛,而且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对地位的定义常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尚未形成广泛一致的关于地位的学术定义。加之社会学常将地位与阶层(class)、等级(rank)、秩序(order)、声誉(reputation)等概念相混淆,更不容易让我们理清地位的概念体系与脉络。特别是,在地位概念的主客观认知上,直到现在仍未形成一致结论,即地位究竟是一种主观的社会评价,还是客观的结构现实?地位概念的主客观释义差异,使得我们将其引入管理学研究时难以区分其在管理现象中的作用,也难以识别激发有利地位的驱动因素以及可干预的管理要素。有鉴于此,本文将深入讨论在管理学研究中,特别是组织间网络研究中的地位内涵,理清地位的管理学定义与属性,为地位在管理研究特别是网络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组织间网络是进行地位研究的重要情境,而地位也为组织间网络研究提供了关键视角。首先,组织间网络的独特结构赋予地位以存在性,也催生了网络中不同组织的地位差别。当网络中的某个组织居于联结两个非相关组织的结构洞节点时,其具有相对于后者的优势地位;当某组织所构建的网络具有较低的结构等位,即其所联结的主体没有相同的网络结构,相对于具有结构等位式网络的组织因重复关系人而带来结构冗余,前者具有更强的优势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结构是解释地位成因的重要因素,这源于组织在网络中的节点位置与关系联结。其次,地位可能是网络结构的背后机制,但这里的地位是指社会层面的地位。个体或组织在社会中的身份、视野、位阶资源甚至政治权力,可能会影响其所构建的网络的结构。特别是当地位与权力结合在一起,地位成为个体或组织相对于外在社会结构的位置与权力表征,抑或企业内部网络的位置和权力模式,都会对网络的运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鉴于此,地位与网络的紧密关系使得围绕这两个概念的研究形成相互交叉、相融的趋势,引发我们对网络视角下地位研究的关注。 综上,本文将从地位的概念界定,特别是组织网络研究中地位的概念内涵进行梳理与分析,深刻揭示网络研究中可援引、可借鉴的地位概念的学术属性。进而就网络研究领域中的地位研究进行整理与综述,并基于地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在网络研究中开展地位研究的理论思路。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立足网络理论所关注的“构成—结构—治理”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网络伙伴选择、网络关系构建、网络结构属性与网络运营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组织间网络视角下地位研究的文献分析框架,有助于理清援引地位理论开展网络研究的发展脉络。第二,本文构建了网络视角下地位研究中关键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并利用这一概念框架提出围绕网络视角的地位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有助于丰富网络研究与地位研究的内涵。第三,本文研究发现地位可被用于解释网络的内在机制,网络特征变量也可用于解释网络中的地位特征,这一结论有助于从地位的理论视角构建对网络运行的解读,同时从网络的视角丰富地位的前端研究,为二者的交叉研究提供有前景的方向引导。 二、地位的含义与学术属性 从地位的概念起源来看,地位被广泛用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地位的概念,例如韦伯(Weber,1994)首次在其研究中提及,地位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一个基础维度,其与财产和权力相伴随。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地位被认为是指向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过程,它塑造了社会中的群体结构,也直接或间接地为个体创造了机会(Jasso,2001)。围绕地位含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客观论与主观论的纷争。早期的社会学研究支持客观论观点,认为社会地位是社会科层体系中位置与排序的反应(Washington和Zajac,2005)。后来有学者指出地位是对社会客观排序的主观判断,只有通过地位的社会判断,社会价值的科层性才能转变为实际的社会秩序,从而开启了学术界对地位主观论的认知与讨论。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地位概念才被引入组织与管理领域,波多尼可谓是早期代表学者之一。自波多尼的《基于地位的市场竞争》一书出版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位在组织与管理研究领域的应用、延伸与拓展。在波多尼关于地位的定义中,没有关于客观社会秩序的字眼,代之以“质量的信号”。该定义更多地源自经济学而非社会学,其指向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所需依据的质量信号,这种信号就是生产者或其产品在市场中地位的反应。尽管这一观点在随后非常流行,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定义没有体现出社会层级、秩序、等级等含义,因而忽视了地位概念的社会学根基。更进一步的批评在于,如果过分重视感知质量而忽视了地位概念的其他维度,会使得地位混同于声誉等相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