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高等工程教育要实行跨学科的综合(整体)教育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它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高等工程教育更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 近现代科技发展史表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中趋向整体化。这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现代科学技术趋向整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的汇流统一。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各类科学之间的截然界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自然科学技术发展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供了研究手段和方法。自然科学的概念也日益渗透到社会、人文科学中,从而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当今科技的发展及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观念出发,考虑社会的条件、因素、影响和后果,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通力合作;自然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规划等的确定和实施需要社会、人文科学的指导和帮助,科技工作者所具备的高尚情操与品格(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来自人文精神与人文教养。等等。特别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标志的横向科学的兴起,使科学的整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继后出现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崛起,把系统整体观推到一个新领域。这两个“三论”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逆性与不可逆性,进化与退化、无序和有序统到一起,从而促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汇流统一。近些年出现的技术美学、技术经济学、科学社会学、工程心理学、艺术信息学等新学科就是很好的例证。 现代科技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向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规格的需求。即要求培养出具有多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有人称“通才”,有人称“复合型”人才)。为此,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必然要实行跨学科的综合整体教育。(所谓跨学科,就是指打破学科界限,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教育活动。它并不指具体的学科,而是体现跨越的时空性、特别是强调跨学科的过程)。 这种综合、整体教育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整体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之相应的是学科(专业)设置的整体化(文、理、工、管相配套)、课程结构的整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渗透,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结合)等。 换句话说,即为了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及解决综合性问题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高等工程教育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其中的“文”是社会、人文科学的统指。艺术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一科当然包括在内。),这种做法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实行了。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对本科生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学分占总分的2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88门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科目的课程(规定本科生必修其中的8门),这种课程安排在西方一些大学里是相当普遍的。 二、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整体化需要艺术的辅佐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人的生理结构(自然属性)和内在心理结构(社会属性)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尽量按照一种理想的模式和谐而全面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更是需要这样。为此,首先要确立培养目标的整体化。 所谓培养目标的整体化,从教育学角度来解释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或说培养健全的个性。从美学上讲就是要培养全面、自由的人格。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有着巨大而又无可替代的功效。 1.艺术对理想人格的构建和塑造是整体的、全面的。 艺术作为人类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的意义,说到底,不只是单纯地帮助主体认识生活、获得教育,提高主体的审美能力,而且是发展主体的精神潜力、承担对理想人格的构建和塑造。事实正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艺术活动的体验来证实: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审美愉悦的作用下,产生了动人情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让欣赏者在愉悦,甚至是如醉如痴的状态中,唤起内心的崇高的和美好的感情,增强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人升华了情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所以艺术家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从哲学角度来讲,艺术作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人的内部体验(情感),把人的生理体验升华为审美情感,即建立人的情感形式。美学家李泽厚认为:对人的情感的塑造(或陶冶),就是感情的人化。这是人化自然的另一方面。(人化自然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自然,即山河大地的“人化”;另一方面是指内在自然的人化,这是指人本身情感、需要、感知以至器官的人化。也就是人性的塑造)。 作为人来说,其肌体的生理和心理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应该是从整体着眼,如果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个体的发育、人格的增养就会失去平衡,而影响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重科学、轻艺术,重认识轻情感,重逻辑轻直觉,重分析轻综合……现象是很普遍的,在着重单一的专业知识传授的教育机制下,致使许多理工科的大学生习惯数字符合思维、逻辑思维,其中多数性格内向、感觉退化、表面缺乏情感和生气,极言之,这样的培训结果是使社会人走向机器人,从哲学角度讲这是人性的异化。就此而言,艺术的本质还是克服异化,使人性暂时获得复归的一种手段。 我国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常常看到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无聊不过,于生存上强迫的职务以外,俗的是借低劣的娱乐作消遣,有的渐渐地成了厌世的神经病。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抱了这种机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不但对于自己毫无生趣,对社会毫无感情,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决没有创造精神”。(《蔡元培美学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