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校研究规范发展的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华学院院长,中国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从事院校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内容提要:

中国的院校研究起源于对美国院校研究的研究,在借鉴美国多年院校研究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之上,从事院校研究的中国学者深切体会到院校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使得中国的院校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可以说中国的院校研究已经由最初的初步形成而逐步走向规范发展。在这样的转变下,中国院校研究必须处理好四对关系:服务领导决策与服务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与质性研究的关系;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机构的行政性与研究的专业化的关系。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字号:

      网络出版时间:2018-01-05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80104.1357.022.html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8)01-0001-06

      继20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成立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室之后,很多学校也陆续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当时研究室几乎是隶属于教务处,主要就是研究自己学校内部的问题,但是后来逐渐走上了学科与行政化的道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逐渐开始了院校研究的实践。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第一个院校研究中心,成立的原因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任何事情都是从偶然开始,走向必然,最后走向自由。院校研究也是从偶然开始的。1999年,作者接任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后改为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当时只有五六位教师、十来名学生、三四间办公室,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经费。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首要任务是要探讨以后的发展道路。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有四个博士点,分别是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主要做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做宏观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十分重要,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重头戏。经过探讨之后,考虑到华中科技大学有学校管理研究的基础,高等教育研究所决定走院校研究的道路,随即成立了全校的院校研究中心、院校研究所。至作者离任时,教育科学研究院有了国家重点学科,有了专门的大楼、三十几位教师、两百多名学生。作者在任期内主要做了五件事情:一是组织开展院校研究;二是吸引人才,招收了17名博士;三是建立平台,在高等教育学的基础上开设了教育原理、心理学、教育技术等专业;四是举办了校长博士课程班,这为后期的教育学专业学位做了理论准备,也探索了培养的方法;五是建成了一栋大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展院校研究,作者所在团队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与专业特色,如果没有院校研究,高等教育学也难以评上国家重点学科。

      一、院校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在我国,院校研究为什么21世纪才开始兴起?首先是有需求,一个需求来自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增长肯定会带来质的变化。美国的院校研究也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除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外,我国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重视、循证决策的逐渐兴起、社会问责制度的形成,这些都对院校研究产生了需求。什么事情都要有需求,院校研究的发展也是基于需求。现在,我们的院校研究发展还不迅猛,说明需求还不够旺盛。打个比方,院校研究和校长的关系就好比汽车的表盘与驾驶员的关系,汽车没有表盘就不清楚油量还剩多少,速度是多少,驾驶员没有办法开车。现在有的高校的校长开的是乘坐了几万人的车,没有仪表盘照样开。

      院校研究要兴起光有需求也不行,其次还得有发展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确立。尽管这还不是十分充分,但是也是有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院校研究人员开的是经验交流会,上级下达了任务,下级人员做了之后交流经验;现在开的是研讨会,院校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强。第二个条件就是信息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最后一个条件就是已经有高等教育的博士点、硕士点,培养了一批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研究力量。有的大学培养的硕士生十分抢手,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与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回过头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院校研究已经走过了从院校研究的研究到专题研究再到规范发展的道路。

      二、从“院校研究的研究”到“院校研究”

      一开始我国的院校研究主要研究美国的院校研究是如何进行的。2003年我国举行了第一次院校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主要研究“什么是院校研究”,会议上争论十分激烈:一方支持以美国院校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另外一方则是认为要有中国人自己的做法。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大家主要在探讨我国院校研究的内涵、方法。因而,外界对院校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不是“院校研究”,而是“院校研究的研究”。为回避这一问题,2007年院校研究的研讨会在青岛大学再次举办,主要就是研究当时院校研究之路怎么走下去,即在研究数据不充分、开展的条件也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院校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多方探讨之后认为,院校研究可以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因为专题研究在院校研究中应当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相对易于开展,并可以案例研究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逐渐进入了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阶段。2011年,院校研究年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会上提出了院校研究走向规范发展的议题,随之开始探讨院校研究规范发展路径,进一步组织起来开展研究。从2003年成立院校研究筹备会到2007年成立院校研究分会,从专题研究到院校研究的规范发展,我国的院校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院校研究的研讨会及年会单年举办国内会议,双年举办国际会议;建立了院校研究案例库,出版发行了五本案例集;举办培训班,研究生培养开设院校研究的方向,并编写了有关于院校研究的教材。此外,我国还创建了省级院校研究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开展院校研究必须要有合适的基地和平台,否则难以进一步发展院校研究。

      二是探索高校管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院校研究。每一次年会的举办,都需要根据高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准备。影响最大的年会有两个,一个是2006年“大学领导与发展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很成功,会议归纳了中国大学进行战略规划时所遇到的5个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与会者提出我们应从“战略规划”走向“战略管理”。我们的问题在于就“规划”做“规划”,而不是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将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结合[1],所以学者们认为战略规划需要走向战略管理。第二个是2012年“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在我国的研讨会中较早地提出了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后来开展的几次会议也都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与教学展开的,与会者试图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来推动中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