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政府、民主、法治

——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

作 者:
胡娟 

作者简介:
胡娟,江西安义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强政府、民主和法治是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三个关键因素。强政府是大学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但如果政府管得太多,则容易导致缺乏自主能力的弱大学。民主是大学的组织特性和生存的重要方式,缺乏基层民主和学术民主容易导致大学的管理偏离学术规律和教育规律。法治是大学治理的重要手段,大学章程是大学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主要意义在于确权、分权和行权。强政府、民主和法治三者,就中国当前的大学制度建设而言,法治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学术民主才能得到实现,强政府也才能更强。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5)05~0041~06

       DOI:10.14138/j.1001~4519.2015.05.004106

       近几十年来儒家文化圈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兴趣,澳大利亚学者马金森把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统称为“儒家模式”,认为儒家模式高等教育的兴起建立在四个互相作用的因素上,其中首要因素也是基础因素就是强政府。①这似乎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印证了美国学者福山的新观点(最近在中国非常流行)。这位曾经因为提出“西方民主制度是历史终结”而名噪一时的学者,如今认为,强政府、法治和民主三者的顺序非常重要,但民主并不是第一位的,强政府才是首要的,因为没有一个有效的现代国家,就无以谈民主②。

       强政府、民主与法治,恰恰是当前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三个关键词。

       一、强政府

       中国是高等教育后发型国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根据西方大学的模式建立的,政府是大学制度的直接缔造者。大学创立的背景直接影响了大学的理念和国家对待大学的态度。西方社会对大学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大学是学术性文化组织,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抽象目标,而不是具体目标,因而大学需要较多的自主性和独立空间;另一种理念则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大学,把大学当作一种公共服务机构,要服从于具体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目标。③中国大学建立于国家救亡图存之际,因而中国社会对大学抱持的态度,总体上是第二种。

       中国大学一经成立,就背负了振兴国家和民族的任务,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政府觉得有必要也有义务对大学进行直接的监管,以保证大学不游离于政府目标的轨道,从而形成了一种强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中国公立大学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政府机构的延伸,隶属于政府部门,按照政府的计划和要求设置专业,招收学生,制定课程和教学计划,颁发学位;政府也根据计划向大学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资源。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受到新公共管理主义的影响,政府按照效率的思路要求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并赋予了大学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但大部分的办学自主权依然在政府手中。比如,政府决定大学招生的规模和数量,决定大学开设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决定大学教师的指标和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任命大学的主要领导,特别是,政府依旧牢牢把握大学的资源配置,公立大学的财政主要还是来自于政府。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真正改观。

       事实上,对于世界各国的大学制度建设来说,政府都是最关键的因素。政府之所以重要,与高等教育的性质密不可分。作为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外溢性使得它不仅与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更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国家在发展中都自觉地把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政府最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法国、日本等高等教育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自不待言,即便是在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多样化特色鲜明的美国,政府在大学的管理中实际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那些光彩夺目的私立大学背后,美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根据2012年的数据,当年美国公立大学和学院的在校生总数占到美国在校大学生规模的71.07%④。

       强政府对大学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巨大的,也是十分有效的。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以每年30%-40%的速度扩招,只不过是4年时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从1998年的9.76%发展到2002年的15%,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而西方国家实现这个过程,一般都需要20多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3年已经达到34.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相当于加拿大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比澳大利亚的总人口还多。中国政府决定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设置了“211工程”与“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通过政策倾斜保证了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资金,迅速缩小了中国研究型大学与国外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差距。根据“211工程”实施10年后的总结报告,从1995到2005年,我国28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与美国AAU(北美研究型大学协会)大学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在科研经费方面,我国28所大学科研总经费、纵向科研经费的平均值与AAU大学的平均值之比,从1995年的1∶223.4和1∶234分别缩小到2005年的1∶26.2和1∶26.8;SCI论文发表和被引频次之比,从1995年的1∶215.1和1∶251.7分别缩小到2005年的1∶23.6和1∶26.2⑤。近10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重4%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投入的进一步增加,重点建设大学更是加速发展。根据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13年我国已有13所学校的91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2013年英国的THE-QS世界大学排名中,我国有7所大学进入200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我国大学在学术研究上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大学只有8所,到2012年,27所大学进入世界500强,都是“985工程”大学⑥。为了推动地方大学的发展,中国政府更是在近期提出了要将600所地方大学转制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宏伟计划,这样的雄心和能力让不少西方国家的政府羡慕不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