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差异与区域创新

作者简介:
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5;石丹淅,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湖北 宜昌 44300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人力资本积累、直接参与研发等方面,还包括高等教育培养差异化人才,不同人才在各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分别进行创新、创新推广与创新成果的大批量制造等。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对创新的作用机理,一方面体现在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区域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竞争效应和交流效应作用下的知识溢出和创新。教育资源质量差异与区域创新的“倒U”关系假设和模型推导证明,只有当衡量区域内教育差异的指标值达到某一标准或者落在一个适当的区间,创新才是最有效的,即在一个地区总体教育质量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存在“高等教育的创新合作边界”或“创新合作区间”。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15 年 08 期

字号:

       一、引言

       在看到中国整体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不容忽视不同区域创新水平的差距。中国创新产出的聚集现象明显,如近五年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专利授权数占全国总量一直维持在60%~70%,而专利授权数最少的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区不足1%。地区经济实力、研发经费投入、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的整体实力等都会影响区域创新水平,其中,高等教育被视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学者们通过研究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产出的关系、高等教育与创新的关系,证明了如下结论:以大学为主的教育机构是实现创新的基本主体之一,这一主体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方式为创新注入动力。[1]因此,一个地区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推动知识和技术传播,进而带动创新水平提升。[2]

       但是,中国的现实状况却似乎与上述结论不相符。1999年扩招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增大,各地高校毕业生累积量激增。一些创新产出较为落后的地区,如内蒙古、安徽、宁夏等普通高等学校数的增速一度超过了100%,远超过北京、上海等创新发达地区。到2012年,安徽、河南等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都超过了100所,不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所),而且高于浙江等发达地区。另外,高等教育经费新增投入量和增速也有非发达地区远高于发达地区的现象,但大部分地区的创新成果没有随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加而大量涌现,[3]大学、企业联合的方式还没有对区域创新产生特别显著的正向影响,[4]区域创新差异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5]。虽然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制度环境、知识生产方式和技术转移方式,[6]但一般情况下,大学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知识,企业将其转化为动力源泉,继而促进技术革新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7]。出现这样的矛盾现象,除了上述总量指标之外,不同区域内高等教育差异水平也是影响创新的因素之一。

       从中国大学的分布发现,不仅公认的优质大学分布集中在几个地区,而且区域内大学质量差异也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个别高校独领风骚,其他院校望其项背”的局面。是不是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配置差异影响了创新?更进一步说,是不是大学特别是优质大学,比如“985”高校、“211”高校在区域上的分布特性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如果这种影响真的存在,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区域创新有利?本文力图借助知识溢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宏观与微观数据的分析来探究大学质量差异、知识流动与创新的内在联系。

       二、理论模型

       (一)理论分析

       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人力资本积累、直接参与研发等方面,还包括高等教育培养出差异化人才,不同人才在各层次进行创新、创新推广与创新成果的制造等。另外,不同层次的科研机构承担前沿探索、创新知识传播与转移等任务。

       1.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

       创新离不开高等教育,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外部技术源泉。[8]一般来讲,高等教育促进创新的作用机理可以通过四条途径来实现。一是人力资本积累。大学促进劳动者知识、技能提高,培养专用型人力资本和通用型人力资本,[9]是促进人的“知识进展”的重要场所,[10]而基于“知识进展”的人力资本积累引发了技术进步和创新。二是高等教育机构的研发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校企联合的科学发明、校企合作的研究基地等都是高等教育促进创新的体现。[11]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的高层次人力资本形成“领头羊”团队,一般教育资源培养的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推动技术成熟。[12]具体而言,那些接受了优质高等教育的人进入企业研发部门或独立的研究机构,组成核心团队,进行发明创新;同时,进入生产领域的这些高技能人才构成的创新型团队又吸纳了更多的、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该创新技术的一般人才,最终带动创新产品生产。[13]四是优质教育机构研究高端前沿技术,一般学校学习并随时跟进,促进地理区域内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前两种机制强调高等教育对区域创新的正向影响,而后两种机制强调了教育体系分层以及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培养对区域创新的重要性。

       2.知识溢出与创新的关联机制

       知识交流过程中,在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因素作用下,知识溢出产生。[14]竞争效应和交流效应都是知识溢出效应的具体表现,被用来解释创新发生机制。一是竞争效应,它强调同质性对创新的作用。地理空间临近的两个机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这里主要指大学)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政府往往对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达到既定目标的机构投入更多资源,比如科研机构申请科研项目要看研究成果和研究基础。类似这样的措施促进了机构间竞争,推动知识创造,最终推动创新。二是交流效应,它强调差异性对创新的作用,可以借助“知识关联”理论[15]来阐释。如果地理空间临近的两个人的知识水平完全没有差异,那么,这两个人进行知识交流毫无意义;如果两个人的知识水平差距太大,交流的可能性低,那么,他们之间合作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这种潜在的、能够最大限度提高交流效应的合作可能性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创新合作边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文提到的高等教育资源对区域创新的第三条作用渠道就具有了其理论基础,因为只有借助不同的教育机构培养出有一定差异、但差异又不是特别大的劳动力,他们在进行分工合作的时候才能实现知识溢出和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