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局”理论视角的企业间社会网络结构与复杂适应

作者简介:
罗家德(1960- ),男,台湾台北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研究、网络分析、经济社会学,E-mail:jdluo@mail.tsinghua.edu.cn(北京 100084);张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兵,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对中国一家多元化企业集团20年的发展进行个案跟踪研究,试图理解在竞争环境中,组织如何通过对社会网络结构与机会的“布局”来获益。研究得出,布局是不同于企业战略规划的、关于平衡的行动逻辑。布局的机制表现为平衡紧密网络与松散网络,从网络与机会的共建中实现关系再生产与组织成长,达到对环境的复杂适应。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4 年 12 期

字号:

      1 布局的意义

      布局是围棋中的一个概念,反映了棋手对全盘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敏锐性。布局在商界也有所体现。创业家①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里,由于目标不太明确,其寻找和创造商业机会的过程充满了总揽全局的谋略。那么,创业家如何认知所谓的“全局”?布局的关键在何处?他们又通过何种行动来布局?这些都成为管理学界试待探讨的课题。

      对创业家而言,机会通过社会资本取得[1],资源的获取以及企业的生存能力与关系网络有关[2],这一点在关系主义导向的中国尤为明显。那么,布局与关系网络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透过社会网的观点来看布局的意义?这些是本研究理解布局的概念以及创业家对复杂环境的动态适应的关键。

      社会网络学派的众多研究指出,网络及其中的行动与规范可以使行动者获益[3,4]。其中,“结构洞”理论[1]强调创业者并不只是技术、生产方式的创新者或是新服务、新商业模式的发明者,而更多是机会的发现者,通过占据有利的结构位置,发现机会和资源,并有能力组织资源[5],获得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此外,生活中的亲密关系、情感、荣誉、理想等可能同样贯穿在经济活动中,而不止是成为经济生活以外的“剩余”。

      以社会网为中心的机会发现观强调创业家在结构洞中发现商业机会,然后对商业机会实施战略规划,采取战略行动完成目标。换言之,创业家碰到机会可能是偶然的,他们的社会网是固定和既存的,企业家在社会网内的能动性似乎就止于发现机会。如果说机会来自于结构洞,促进了创业家把握信息以及对未来进行规划,那么若结构洞不存在,信息高度不完整,环境高度不确定,未来的可预测性降低,创业家又如何在现实中寻求和利用真实机会?虽然静态的社会网分析提供了机会发现的洞见,但对于真实机会在现实中如何利用及动态衍生的问题依然有待解答。

      由此,已有从社会网络视角对机会发现以及创业家的战略决策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企业得以存续离不开调动资源、凝聚力量,将机会变为可实现的利润。然而,机会的发现和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创业家是对一系列机会的发现与利用,而且这些前后既存或被创造的机会其实是相互影响的。②孕育机会的网络是动态的,其在创业家发现和创造机会的过程中得以不断重构。③创业家一方面会有谋略地布局自己的关系网以创造可能的商业机会,但网络却不是可以被完全设计的,大量关系以及机会的发现和利用其实是偶发的,而在此过程中,既有由情感性关系发展出工具性价值的关系网络,也有从工具性关系添加了情感内涵的关系网络,两者并存并进[6]。

      本研究认为,创业家同时关注机会的开发、资源的动员以及自身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客观上三者之间存在动态衍化与共建[7]。创业家特别会在社会网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渐把握机会方向,并为捕捉机会而有目的构筑新关系,同时又在偶发的关系中修正机会开发的方向,直到一个或一系列的机会变得成熟,这种创业中的机会发现和关系网络的共建共生现象称为布局。布局是创业家面临信息高度不完整、环境高度不确定,机会似乎浮现,但又不够具体的情境下通过社会网络、资源和能力之间的整体性规划和动态性调整,为企业带来对外在环境高速变迁的复杂适应的行动逻辑[8]。

      2 布局的相关理论渊源

      2.1 市场中的竞争动态

      关于市场竞争的研究经历了从确定性框架下的规划向动态分析转变的趋势。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一般认为,战略是企业为了获取与组织目标以及使命相契合的经营成果而制定的高层管理计划[9],其内设了战略周期内的确定性。而市场竞争的动态性却并未给战略设计留下太多反应时间,由此,理解竞争的动态性,重点应放在行动与反应的对偶关系上;应着眼于行动者在面对竞争者的竞争性行为时会如何决策,其反应速度、反应程度、行动明显程度,以及这些反应与行动背后的因素②。动态竞争理论描述了微观层次上行动者的竞争逻辑:“知觉竞争者的竞争行为—产生反应这些行为的动机—评估自己的反应能力,从而采取行动”[10]。

      对创业家而言,在创造新产品或是新市场时,往往并不清楚竞争者是谁,甚至不清楚机会在哪里,他们最直观的感受是环境对自己关系网络的扰动和网络中机会的浮现与消失。

      因此,新兴的战略创业理论强调创造机会的行为(即创业层面)和寻求竞争优势的行为(即战略层面)的平衡[11,12],它试图弥合市场竞争的微观与宏观视野,交织动态与静态竞争过程。SARASVATHY[12]提出了创业家根据既有网络和资源决策的建构性逻辑。这一过程中创业家不是面对既定目标拟定出系列战略行动,而是一连串观察评估、调整目标、修正行动的动态发展;创业家不是从一个预先设定的战略目标或者市场开始,相反地,他们首先确定一系列给定的手段方法,然后再以一种或多种方式选择多种可能的效果,持续不断地构建和利用新机会[12]。正是这不可控的建构性逻辑和可控制的因果逻辑的平衡过程创造了创业家。

      建构性逻辑揭示了创业中从手段到目的的创业家能动性,反映了在市场复杂性和信息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作用下,创业决策并不是单纯某种逻辑可以解释的。市场的动态竞争是一个包含了行动、行动者间关系和价值观念等复杂因素的系统。在动态过程中,行动者固然有目的展开战略行动,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却使得能取得的资源和战略规划的资源不完全一致,面对偶发性的结果,行动者必须保持弹性,并在执着目标和保持弹性间维持平衡。在竞争的网络关系中,行动者及其规范的动态变化构成了理解竞争行为的关键。网络中的行动逻辑——布局,不只是关注和反馈竞争者,也不是单一的建构性行动,而是创业家在收到环境对社会网造成的扰动信号后,在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中,不断观察可能的机会,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评估自己的能力去决策掌握哪一个机会,进而修正其行动,并决定建立与切断哪些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