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分析

作者简介:
徐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彭秀芳,北京工业大学讲师;梁凌寒,首都师范大学讲师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90后、8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诊断表”的对比分析,发现90后大学生在自我状态上与80后大学生有差异。并依此提出对90后大学生在人格教育上的方向,即提高90后大学生的成人自我状态,促使其达到真正的自信、自主和自由。此外,分析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对家庭教育和幼儿早期教育都有启发。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字号:

      从2008年开始,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陆续进入大学,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报纸、杂志等媒体到处可见对90后大学生的分析。查寻“中国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90后大学生”为关键词的文章有51条记录[1],具体的研究内容涉及法律、信息查询、网络等多方面,其中,相对集中的是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比如集体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费观等,并且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褒贬不一。新一代大学生到底有什么新的特点,教育者应如何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并正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从自我状态的视角,对90后大学生做了调查分析,希望对其特征有所揭示,并能对相关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自我状态理论

      “自我状态”是交互分析学的重要概念,也可以说是交互分析学理论的基础。交互分析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伯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造的理论,所谓“自我状态”,指“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并借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2],也就是说,“自我状态”是外显的行为加上内隐的思想和感觉的整体系统。

      伯恩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或其他重要抚养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他们身上学习价值观念、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型父母状态(Controlling Parent,简称CP),一种是养育型父母状态(Nurturing Parent,简称NP)。控制型父母状态指父母对子女控制和教育的那一部分观念、感觉和行为;养育型父母状态指父母对子女养育和关怀的那一部分观念、感觉和行为。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简称A)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来的,是自我对父母传达信息的判断,是依据现实的思考和行动。儿童自我状态是每个人保留的儿童时期的感受、思想和行为方式的那一部分内容,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由型儿童状态(Adapted Child Mode,简称FC)和适应型儿童状态(Free Child Mode,简称AC)。自由型儿童状态是指儿童身上本能的部分,含有随心所欲、趋乐避苦的思想和行为,也含有恐惧和伤心的感受;而适应型儿童状态指儿童为适应环境和生存而服从权威的那一部分思想、感受和行为。

      可以说,个人在与他人、群体及社会的交往和互动中,总是处在这三种自我状态中的某一种状态之中。觉察自我状态,了解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三种自我状态呈现的比重,对认识和理解自我、塑造自我、认识和理解他人、推动健康的人际互动具有现实意义。了解一个人在生活中哪种自我状态常常出现,哪种自我状态最少出现,就可以推测其常有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并预测其人际互动的模式。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发生被孤立的状况,可以从自我状态分析入手,看其是否儿童自我状态或父母自我状态太多,而成人自我状态太少,然后,他/她可以通过调整改变自我状态,更好地塑造自我,进而促进良好的人际互动。

      调查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可以描述其共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特点,对其人格培养和塑造提供现实依据。本研究运用“自我状态诊断表”在90后大学生中进行调查,并与8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作以对比,呈现出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的特点,并以此探寻对其实施人格教育的重点和对策。

      二、90后、80后大学生自我状态描述

      本研究选取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共225名大学生被试。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被试学生为自愿选择“人际沟通分析学”选修课的学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被试学生为2010级一个自然班的学生;北京工业大学的被试学生为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选修“大学生心理素质”课的学生。在回收的225份问卷中,符合“90后大学生”条件的有效问卷为140份,符合“80后大学生”条件的有效问卷82份。在140名“90后大学生”中,男生57人,女生83人;其中文科生72人,理科生36人,工科生30人,艺术类学生2人;来自城市的学生105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5人;来自双亲家庭的131人,来自单亲家庭的4人,来自再组家庭的5人。

      “自我状态诊断表”是Gough和Heilbrun在1983年编制的,后来经Donald等三位教授编制,2004年重新修订。他们对此量表做了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结论是此量表可以用来测量实施教育后人的自我状态的改变[3]。我国学者也对此量表做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证明此量表有良好的效度,可以用来测评我国大学生的自我状态[4]。

      “自我状态诊断表”包括人口学变量和测试问题两个部分。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学历、年龄三项内容,本研究增加了所学专业、生源地、家庭状况三项内容;测试问题包括5个维度的条目:CP、NP、A、FC、AC,每个条目又分别包含10个问题。答案依据三种情况得分(是、不确定、不是),“是”为2分,“不确定”为1分,“否”为0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