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作 者:

作者简介: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原文出处: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11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0年9月9日下午,在第26个教师节前夕,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中国人民大学考察,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人民满意、世界一流”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它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标准和尺度,规定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样两个重大问题,对于推进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深刻认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成为在校大学生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如何进一步办好做强高等教育,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把“人民满意”和“世界一流”结合和统一起来,反映了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认识和新思考,指明了新时期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标志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入了新阶段。

      1.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尺度、新标准

      “人民满意、世界一流”之间相互统一,相得益彰,不可分割,不容偏废。“人民满意”是办学方向,反映价值标准、精神诉求,体现价值追求,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和宗旨;“世界一流”是办学层级,反映办学实力、办学水准,体现工具理性,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要求。“世界一流”以“人民满意”为导向,只有“人民满意”,“世界一流”才有意义;“人民满意”以“世界一流”为基础,只有把学校办成“世界一流”,才有高水准的“人民满意”。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大学是“人民”的大学。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始终坚持大学的“人民性”、“公益性”,坚持“立学为公、治学报国”,让“人民满意”。所谓要“人民满意”,就是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以杰出的人才培养、杰出的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就是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用一流的教育教学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素质、改变命运的良好愿望,使人民群众尽快看到和共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对每一个学生高度负责,让他们健康成才、和谐发展,努力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而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我们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所谓“世界一流”,就是要建设一批位列世界学术前沿的优势学科,建设一支世界先进水平的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就是能够立足国际学术研究和科研攻关最前沿,持续、稳定地产生出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文精品、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贡献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只有把“人民满意”和“世界一流”统一起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2.强调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正确价值导向

      上世纪末,以“985”工程实施为标志,我国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十多年来,一批重点建设大学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但是,毋庸讳言,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中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工具理性”泛滥,“数量主义”横行,忽视乃至否定价值理性,只讲指标体系,不大讲价值导向。例如,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对大学办学水平的衡量上,就是只强调“大”,强调“全”,强调很可商榷的各种数量“多”,从而误导着大学的工作方向,冲淡着大学的不同个性利特色。又如,体现在衡量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上,就是往往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特别是国际发表的数量,而不问或较少问论文的价值导向与学术水准。如果说自然科学领域强调目前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发表数量还有一定道理,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简单地强调同样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发表数量,则隐含着严重的问题。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反映着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价值理性色彩较浓。任何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会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都会强调对本国学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因而很难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我们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也要走向世界,那是为了沟通、理解、借鉴,反映文化多元、文明多样的世界,以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而决不是丢失自我地去主动迎合打着各种旗号的“西化”图谋。因此,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要妥善处理数量与质量,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坚持“人民满意”这一正确的价值导向。

      3.指明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战略性途径

      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顺利实现了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转变。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代表就是高等教育强国。目前,我国高校数量不少,但缺少一批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平等对话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少,但在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方面还很欠缺;我国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堪称代表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成果相当稀缺。这种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良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显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