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

作者简介:
宋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上海 200234;徐飞,博士,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 200234;伍青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52

原文出处:
上海管理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梳理了战略管理八大前沿理论:虚拟经营战略、动态能力理论、战略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战略、战略网络理论、战略变革理论(包括“战略转折点”理论和边缘竞争理论)、非市场战略以及战略生态理论(包括企业DNA进化理论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并通过结合管理学科前沿特征的分析强调指出,在动态和高度竞争为特征的不确定性环境里,企业战略如何应对关系复杂、急剧变化的外部不确定环境,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1 年 10 期

字号:

      一、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前沿问题

      (一)虚拟经营战略

      20世纪末,虚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和改变着世界,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虚拟经营战略(Virtual Operation Strategy)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市场需求、技术范式、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虚拟经营这一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论,并迅速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一个时代造就一种经营模式,网络经济时代虚拟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使得虚拟经营战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

      (1)虚拟经营战略的研究

      虚拟经营战略是从战略管理的视角下,通过资源重组、功能组合、并行协作而形成功能突变满足动态需求的一种柔性经营模式。其基本精神在于突破企业有形界限,延伸企业功能界面,借用外部资源非产权整合的策略。企业采取虚拟经营战略一般只保留其价值链具有优势或关键的功能,也即保留其核心能力,而其他功能则依托虚拟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非产权合作的方式获得,称之为企业虚拟化。戈德曼、内格尔和普瑞斯将企业采取虚拟经营战略的原因视为“灵捷竞争的需要”;肯特(1994)从传统企业的弊端出发,探讨了企业采用虚拟化经营战略的原因;斯凯姆将虚拟企业的成因归结为采取虚拟经营战略所能获得的好处;Venkatraman和Henderson(1999)认为虚拟经营战略适用于各种行业的各个企业,Preiss 等(1994)和William等(1999)也对企业虚拟经营的理论依据都有所研究,Malone(1992)、Byrne(1993)、Hodge(1996)、Applegate(1996)等先后从技术、产品和组织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虚拟经营给出定义。虚拟经营是最大限度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满足市场动态需求所需功能的新的模式,其精髓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上,而将其他非企业核心能力的功能虚拟化,采取虚拟经营战略的企业,也就是理论界和实业界平时所提的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

      (2)虚拟经营战略的本质

      从竞争角度来看,虚拟经营战略是典型的竞合模式,通过合作创造客户价值,然后通过竞争实现利益的分配,追求的是竞合互动系统中的企业的“共同进化”;从合作角度看,虚拟经营战略是介于市场交易和内部一体化之间的非产权合作,与市场交易相比,虚拟经营是功能创造型合作,能够通过合作创造出全新的功能,与内部一体化和产权并购相比,虚拟经营由于不受产权约束,而能迅速获得灵活优势。一般来说,采取虚拟经营战略的企业利用虚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依靠外部资源临时聚集成为利益共同体。虚拟经营合作方的利益均衡和分配是其合作的核心内容,虚拟经营从系统的角度看,要实现各方最优功能的整合,还要考虑各方的绝对和相对收益是否达到均衡。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虚拟经营战略强调资源利用而非资源控制,其内向配置的高附加值价值活动与外向配置的低附加值价值活动连接密切;从竞争优势角度分析,虚拟经营战略强调合作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势而非个体优势,通过加强与价值链上各成员协同运作意识,共同营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系统。随着虚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经营战略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虚拟经营战略“借势”的思维方式可为每一个企业所借鉴。就目前阶段来说,企业经营模式将是虚拟经营与实体经营虚实结合、共生进化、互为补充,共同为企业在动态的市场环境和全球竞争环境中,实现持续竞争优势服务。

      (二)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其整合了企业能力理论与动态演化理论。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竞争优势的寻求以及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管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动态环境下,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日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1)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

      动态能力理论是指组织为使产品快速地上市、有效地掌握变化万千的商机,以及能否持续地建立、调适、重组其内外部的各项资源与智能来达到竞争优势的一种弹性能力。它诠释了企业是如何创造商业价值的。Teece等(1997)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把演化经济学的企业模型和“资源观”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理论”的框架。这个框架强调战略研究一直忽略的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胜任的能力;其次,“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自身技能、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方面所具有关键的作用。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如果像“资源观”那样认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是利润的源泉,那么诸如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以及学习就随之而成为根本性的战略问题。

      “动态能力理论”是当代战略管理领域中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前沿,它集中探讨企业组织能力的演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把组织能力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以组织知识为基础的能力,而如何发展、保持和增强组织能力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能力观”和“资源观”具有一定的异同点,两种观点都是从企业内部的因素中寻找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两者之间的相异之处在于,“资源观”导致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有形资产,而“动态能力理论”将导致竞争优势的因素集中于无形的知识和能力上,因而更加强调组织性的因素,而且两种观点的理论基础也不同:“基于资源”的战略观以均衡分析为基础,而“动态能力”战略观主要以反均衡的演化经济学为基础,“动态能力理论”正是把对竞争优势源泉的探讨集中在最具组织性的知识和能力上。

      (2)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框架

      Teece等(1997)以三个关键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发展路径来构建其动态能力战略框架,而且特定企业的组织能力是难以被复制和被模仿的。因此,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嵌入在组织过程中的能力,即在企业内部运行的、由过程和位置所决定的高绩效的惯例。但组织过程的惯例及其发展机会,都明显地由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企业演进的路径共同塑造。“动态能力理论”认为战略选择在静态时点上是有限的,企业在未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企业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源和能力,因此强调管理层需要具备不断重构已经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内部的过程上,以增强技能、胜任和特定资产为战略基点,通过投资决策决定企业组织能力的发展方向,推动企业的学习。“动态能力理论”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知识、资源和能力的内生创造上。Helfat和Raubitschek(2000)在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时候,把产品带入能力观的框架中,提出一个知识、能力和产品三者共同演化(co-evolution)的模型,进一步深化了Teece等(1997)提出的“动态能力观”;Winter(2000)则提出一个关于能力学习的概念模型,以及影响学习和能力发展的中心变量“抱负水平”(aspiration level);Adner和Helfat(2003)综合考察了各类资源要素,认为动态能力会受到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层认知三个潜在因素的影响;Adams和Lamont(2003)强调了组织学习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影响;Wooten和Crane(2004)认为人力资本会对动态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而Blyle和Coff(2003)则认为社会资本是动态能力的核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