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创新的“三部曲” 一种最广为人知的技术变革阶段说就是熊比特所提出的“三部曲”:创新的产生、创新的采用和创新的扩散[1]。创新采用是创新产生和创新扩散的中间阶段和微观基础,只有当技术被它的潜在用户所使用时,新技术引发的生产力提高和福利改进的力量才能被实现。在技术创新理论中,创新的采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国内对技术创新采用的研究远没有创新产生和创新扩散过程那么深入和全面,表现为一种“哑铃状”结构——两端大,中间小,缺乏从产业组织视角对创新采用的激励和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作为创新“三部曲”中的重要篇章,技术创新的采用本应发出它的最强音,而不应该作为过门或滑音,湮没在创新产生和创新扩散研究的“二重奏”中。 (一)创新产生与创新采用 一方面,在现有的产业组织理论文献中,大量的研究精力投入到关于创新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产生更多的创新之类的课题,而且被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也都是关于创新产生的激励,如新技术的研发、市场结构与创新的关系、R&D竞赛等[2]。在通常关于创新的文献中,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倾向于把创新的产生和创新的采用混为一谈。比如对R&D竞赛的研究——企业在创新或发明上展开竞赛, 哪个企业率先完成创新,就算赢得了比赛,而且企业的收益与R&D投资数量息息相关。 这里暗含的假设就是,只要创新产生,其成果就能自动地在市场上实现。显然,这种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合理的。两种活动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1.两种活动的实施主体不同 技术创新的产生是一种有意识的研究过程,或无意识(这里指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的好奇发现,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一般是科研院所、大学、天才人物或企业的科研部门;创新的采用是一个时间选择和战略决策过程,它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家。正如在熊比特的学说中,企业家负责发现市场上的盈利机会,承担决策风险,并权衡一项决策的成本与收益。 2.两种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不同 技术创新要求科研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多为自然科学,即客观世界运行的自然规律;创新的采用则要求决策者具备市场敏感性,了解市场运行的经济和社会特征。随着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企业家职能和科研职能更加分化。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分属不同的劳动市场,具有更强的人力资本专用性。 3.两种活动的衡量标准不同 技术创新基本上本着“技术越先进越好”的原则,这种先进性通常是可以比较的。比如,一项创新是否优于之前的技术,只需看生产成本是否更低、产品是否更加多样化、是否提供了以前不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而创新的采用无法用绝对值来衡量,最先进的技术未必是最值得采用的技术,只有最适合当前市场环境的,才是最好的。它的衡量标准随着时空变换也会有所不同。在一个国家和地区适合的技术,在另一种环境中不一定也适合;在某时刻看起来最合适的技术,在其他时刻看来可能并不合适。 鉴于上述的本质区别,将技术创新的产生和创新的采用分开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而且专门对创新采用进行深入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 首先,技术外生化趋势明显,创新的选择和采用成为企业决策的重中之重。创新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而是由少数企业发明和发现的,再由大量的其他企业所采用[3]。现实情况往往是大企业拥有一个专利库(patent pool),收集各种相关的自行研发或外购的技术专利,企业家在适当的时间从中选择适当的技术创新加以应用。其次,创新的采用不仅是单个企业的行为,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才能获得成功。在通常的研究中,采用创新的企业都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创新的结果直接反映在市场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技术创新都发生在产业链的上游,尤其是过程创新中涉及的资本品创新,此时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连锁反应,它涉及下游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与选择。参与者的增加,改变了单一企业的决策规则,只有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多方协调、步调一致,创新才能实现满意的效果。 最后,创新采用的内涵丰富、复杂,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技术创新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因此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采用创新才是最优的,需要企业审慎的决策。面临技术创新,企业并不只是“接受”或“拒绝”这么简单,而是要决定采用哪种创新,在什么时间采用。常见的静态、离散的模型显然并不适于分析这类问题,创新的采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及市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动趋势。 (二)创新采用与创新扩散 创新采用与创新扩散二者的关系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其不同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别。企业的创新采用行为是创新扩散的微观基础,创新扩散是潜在采用者采用行为的集体效应[4]。在对技术创新扩散的传统分析中,倾向于直接从宏观上考察技术创新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主要是对技术扩散进行事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路径描述和经验总结。 在技术创新扩散研究中,最著名的当数Mansfield的“传染模型”(epidemic model)[5]。即从长期来看,在时间规划中,新技术的扩散曲线通常是S型的。也就是说,新技术在开始时,只有少数用户采用,而且采用的速度缓慢;随着时间的流逝,成功的技术创新将被更多用户所接受,它的使用达到峰值;之后,扩散的速度逐渐减慢。整个扩散路径表现为S型。 因为这种扩散路径非常类似于流行病的传播过程,因而也被称为“传染模型”。迄今为止,“传染模型”仍然是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