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原文出处:
成人高教学刊

内容提要:

近年来,胜任力研究日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热点。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综合了胜任力和胜任力分析的有关研究结果,提出了胜任力研究应用于工作分析、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和员工职业发展等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思想创新和方法创新。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0 期

字号: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素质,即员工所具备的胜任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因而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日益成为企业构建自身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来,基于胜任力的研究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本文将从胜任力分析入手,探讨胜任力分析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理论与方法创新。

      一、胜任力的涵义与构成

      胜任力概念在管理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源于著名学者David C.MeClelland的研究。MeClelland针对组织在人员的选聘和甄选中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有效预测其从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职位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同时对某些特定人群还存在不公平性,提出了应该用胜任力取代智力。

      关于胜任力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胜任力定义和分类。有的从分析对象(工作或员工)上对其进行探讨,有的从情景具体性角度(组织、团队、个体)进行界定,目前尚未达成共识。通常人们所接受的胜任力定义是指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MeClelland,1993年)。但有的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胜任力,认为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

      我们本着系统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认为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其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景条件。

      1.个体特征——人可以(可能)做什么,即胜任力中的“力”。它们表明人所拥有的特质属性,是一个人个性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够预测多种情景或工作中的行为。个体特征分为五个层次:知识(个体所拥有的特定领域的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能否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技能(完成特定生理或心理任务的能力);自我概念(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或自我形象);特质(个体的生理特征和对情景或信息的一致性反应);动机/需要(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五个方面的胜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的胜任力结构,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可见的、相对表面的人的外显特征,动机和特质是更隐藏的、位于人格结构的更深层,自我概念位于二者之间。表面的知识和技能是相对容易改变的,可以通过培训实现其发展;自我概念,如态度、价值观和自信也可通过培训实现改变,但这种培训比对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困难;核心的动机和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难以对它进行培训和发展。上述特质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见的,相对较为表层的、外显的个人特征,漂浮在水上;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则是个性中较为隐蔽、深层和中心的部分,隐藏在水下,而内隐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MeClelland认为,水上冰山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基准性特征,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水下冰山部分可以统称为鉴别性特征,是区分优异者和平平者的关键因素。但不同层次的个人特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2.行为特征——人会做什么。可以看作是在特定情景下对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的具体运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相似的情景下这种行为特征可能反复出现。与胜任力关联的行为特征即指在相似情景下能实现绩优的关键行为。

      3.情景条件——胜任力是在一定的工作情景中体现出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职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将胜任力概念置于人——职位——组织三者相匹配的框架中。

      二、管理胜任力分析

      在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需要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管理行为和组织绩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它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方面。因此,管理胜任力分析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应用关注的一个焦点。

      LM.Spencer与S.M.Spencer在1983年通过对216名企业家进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能够区分优秀企业家与一般企业家的胜任特征有七个(分为四类):第一类,成就:主动性、捕捉机遇、坚持性、关注质量;第二类,个人成熟:自信;第三类,控制与指导:监控;第四类,体贴他人:关系建立。Boyatzis提出了“胜任力经理:有效绩效模型”,该模型认为,要取得良好绩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胜任力:目标和行动管理(包括关注影响、概念的使用、效率导向、始发性);领导(概念化技能、自信、演讲);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群体过程、使用社会权力);指导下级技能(培养他人、自发性;使用单方面的权力);其他(客观知觉、自我控制、持久性、适应性);特殊知识(经理及其特殊社会角色的特殊知识)。

      胜任特征分析近些年来也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例如,时勘、王继承等人(2002年)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对我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力模型包括十项胜任特征:影响力、组织承诺、信息寻求、成就欲、团队领导、人际洞察能力、主动性、客户服务意识、自信和发展他人。通信业管理干部在这十项胜任特征上显示出优秀组与普通组有显著差异,验证了胜任特征评价更能全面区分出优秀管理干部与普通管理干部。仲理峰、时勘通过对18名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行为事件访谈,建立了我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了权威导向、主动性、捕捉机遇、信息寻求、组织意识、指挥、仁慈关怀、自我控制、自信、自主学习、影响他人等11项胜任特征。而权威导向、仁慈关怀是我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独有的胜任特征。王重鸣、陈民科(200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正、副职总经理的管理胜任力模型所包含的成分不尽相同。对正职来说,胜任力模型包含价值取向、诚信正直、责任意识、权力取向、协调监控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激励指挥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八个要素;而副职的胜任力模型则包含价值取向、责任意识、权力取向、经营监控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激励指挥能力六个要素。正职与副职相比,更加突出了诚信正直和开拓创新能力这两个要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