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志毅(1957-),男,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各个层面的道德认知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对跨世纪的这一代大学生急需加强人文主义教育,而尤以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更加重要;大学生中,女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普遍高于男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明显的正相关;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并存,其消极影响有扩大和蔓延倾向;父母的职业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城乡差异不显著,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关,也与农村大学生适应城市化生活有关。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1)06-0058-09

      道德认知,是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意义的主观反映,是大学生理解、掌握道德规范的重要心理形式,对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大学生的个人阅历、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所学专业不同,他们理解、掌握道德规范的能力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道德认知水平。笔者选择师范大学和工科大学三年级共1024名在校生为被试,在问卷调查基础上,从性别、校别、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城乡差别等方面,对大学生道德认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提供资料。

      一、大学生对个人层面的道德认知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始于对生命神圣的认知,这是道德认知的基础。强调生命神圣就是承认人类生存的内在价值。事实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争取生存机会、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历史。生存是神圣的,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人性尊严。一个人要有尊严,就必须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是一个能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坚持真理及具有生活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的人。(对本节问题的讨论参见附表1)

      (一)对待生命的态度

      1.大学生中对生命持“热爱”态度的人占86%,认为“有权终结自己生命”的人占11.3%,持“无所谓”态度的人仅占2.6%,但引人注目的是,在热爱生命者中,女生占92.5%,高出男生(80%)约13个百分点,而在“有权终结生命”的人当中,男生(16%)高出女生(6.5%)约10个百分点;对生命持“无所谓”态度的男生也高出女生3倍还多。相对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加热爱生命。

      2.师范大学生热爱生命者的百分比略高于工科大学生,经χ[2]检验,其差异不显著。

      3.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有关,即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对生命热爱程度也越高,经χ[2]检验,其差异显著。而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大学生对生命热爱程度在问卷上显示出增高的趋势,但经χ[2]检验,其差异不显著。

      4.父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程度最高(92.45%)。

      5.母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程度最高(94.3%)。

      6.乡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高出7.5个百分点,经χ[2]检验,其差异显著,说明前者比后者更热爱生命。

      (二)对人性尊严的态度

      1.约有96%的大学生认为尊严可贵,人人享有。女生(99%)高出男生近7个百分点。而持消极态度的女生只占1%。持否定态度的男生占3.6%,4.2%的男生对此“说不上”。或者说约8%的男生对此态度暧昧。说明女生对尊严问题较男生看得更重。

      2.师范生与工科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

      3.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对“人性尊严”问题看得最重。

      4.父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母亲职业为“行政人员”的大学生对“人性尊严”问题的态度最坚定(100%)。

      5.城乡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没有差异。

      (三)对情感与理智冲突问题的态度

      1.在对待情感与理性的冲突问题时,约45%的大学生坦陈自己属于理智型,其中女生(46.5%)比男生(42.3%)高出四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约30%的人承认自己是情感型的,其中男生(33.9%)比女生(30.5%)高出3.4个百分点。坦陈“说不清楚”的人约占20%多,且无明显性别差异。此研究结果似乎打破了儒家学说影响下的人们的传统观念:即男子比女子更富有理性,女子比男子更情绪化。相对而言,知识女性比知识男性更理性化,知识男性比知识女性更情绪化。

      2.在情感与理性冲突问题上,工科大学生偏向于理智性,高出师范大学生3.3个百分点,而师范大学生生偏向于情感性,高出工科大学生3.5个百分点。但经χ[2]检验,其差异不显著。

      3.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情感与理性有明显的正相关,即,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选择理性的人数越多,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大学生选择情感的人数越多。

      4.父母职业为“行政人员”和“教师、医生”的大学生选择“理性”的人数较多,均超过50%。父亲职业为“工人”的大学生选择“情感”的人,高达39%。母亲职业为“营业员”的大学生选择“情感”的人高达5.7%。

      5.城乡学生没有显著差别,但持“说不清”态度的乡村学生多出城市学生4.2个百分点。

      (四)对待冒险的态度

      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已知的对象其成败得失利害关系一目了然,而未知的对象则意味着较大的风险、代价和牺牲,因此,创新活动是与敢冒风险、肯付出代价、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冒险精神相伴随的。在变化和发展极缓慢的社会,创新和冒险不具有普遍性,在保守的社会,冒险不但不是美德,“冒险家”还是被贬得很低的名称,而在竞争日益剧烈、创新活动成为普遍性的当今时代,冒险已成为被充分肯定的品质,冒险精神也从过去只体现在极少数创造奇迹者身上逐渐成为人人应具备的普遍性品质。因为,没有冒险就没有创新,冒险精神的缺乏意味着创新活动的中断或停止,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缺乏冒险精神,则意味着它只有很少的创新活动,也意味着较小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