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指向与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建领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深圳·518060

原文出处:
高教探索

内容提要:

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能否成功阻击学术“格雷欣法则”入手,认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内存在精英与大众两种指向,并对这两种指向进行了比较,最后探讨了我国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构问题。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来临,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备受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增长只会导致高等教育产品的劣质。所以,未雨绸缪,在我国高等教育“补偿性增长”的同时,建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尤为必要。然而,何谓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有无本质区别?当前我国所谓的质量保证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在大众化阶段有效地建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理论界对这些问题探讨不多,本文尝试作答。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能否成功阻击学术“格雷欣法则”

      从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与数量的大发展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大众化使高校入学人数剧增,许多在精英教育阶段根本无望升学的学生纷纷进入大学。同时,“精耕细作”的传统培养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批量、粗放式的大学经营模式使高等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有人批评大众化使大学成了“垃圾场”[1]。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使人不无担心,大量增加大学入学人数会导致“教育膨胀”。为大量平庸的学生支付经费,让他们汇入高等教育的通货,只能导致高等教育贬值,这样就促使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学术“格雷欣法则( law)”[2]。如何阻击学术“格雷欣法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寄希望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试图通过质量保证使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多而优”的发展。那么,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能否成功阻击学术“格雷欣法则”?这主要取决于质量保证体系自身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决定的功能。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指为使教育消费者(政府、社会、家庭和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体系。它由内部保证和外部保证两部分构成,二者联袂履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功能。内部保证包括高校各种形式的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活动,而外部保证则是在高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由校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或中介机构)对高校质量所进行的审计与评估活动。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这种内外兼修的结构模式比之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方式是一大进步。而这种结构的确立不仅是应对高校教育规模扩张的要求,而且也是高校建立自律机制以维护日益扩大的办学自主权的必然,其最终目的是使政府、社会、家庭和学生对高校的质量与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使高校自身通过良好的质量信誉引来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这种结构模式决定了它保证教育质量的功能。就公众方面来说,其功能在于:保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监控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是否得当,是否“物有所值”。就学生而言,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鉴别高校质量的优劣,确保学生进入自己满意的学府;确保学生学有所成,提高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对高校自身而言,其功能在于:保证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激励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努力地搞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可以帮助学校避免受外部势力的不良影响;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使学校或学生获得更多政府、社会的资助。

      因此,从结构和功能来看,保证优质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承担的主要使命,而学术“格雷欣法则”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失控的“产儿”。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具有的结构和功能从理论上决定了它自身是能够成功阻击学术“格雷欣法则”的利器,而阻击成功的程序如何还要取决于操作层面上质量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完备性水平的高低。

      二、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两种指向及其比较

      在大众化阶段,精英型教育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与大众型教育并存[3]。由于二者的理论和质量观不同,所以,从需要质量保证的不同教育形态的角度来看,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内存在精英和大众两种指向,既不能用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保证标准作为大众教育的标准,也不能用职业型的大众教育质量保证标准替代精英教育的标准。这是大众化阶段建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以阻击学术“格雷欣法则”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作为不同形态的高等教育,精英与大众两种教育的质量标准是不同的。精英教育遵循的是一种高度统一的学术性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在对学科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的高度认同上。“在一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不论不同学校之间相距多么遥远,也不论学校的办学历史长短,只要设置相同的学科专业,那么,所有学校的相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要求几乎完全相同,在教学计划安排、课程结构设置、师资梯队配备、教学活动组织,甚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致都是相同的”[4]。所以,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决定了不同学校之间基本上都是按照相同的模式办学,这也为社会评价精英教育质量提供了极大便利。大众教育因其系统的多样性而遵循一种以多样化为基础的发展性质量标准。大多教育的教育过程不再是按照一个严密的预设模式塑造人才的过程,而是受教育者自然成长的过程。受教育者的背景不同,知识基础不一,教育需要各异,兴趣爱好、智能特点都不相同,因此不能期望他们都成为具有高度同一性的人,只要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训练了技能,陶冶了心智,尽管没有获得学位或毕业证书,教育活动也是有效的。

      因此,从精英教育统一的质量标准来看,对精英教育的质量保证主要可以通过政府对高校办学的严格监督和控制来实现。而大众教育从发展性质量标准出发,追求受教育者多样化的发展和成长,难以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也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机制来保证。这是两种指向质量保证的主要区别之一。另外,可以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流程来比较精英与大众教育这两种指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