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邱梅生,《江苏高教》杂志副编审、硕士。江苏 南京 210024

原文出处:
江苏高教

内容提要:

本文对高校扩招以后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方面,主要对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适应性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作了综述;在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方面,主要就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和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市场调节机制作了综述。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02)01-0028-07

      新旧世纪相交之际,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质量也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的保障如何有效地达到统一,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本文主要对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1]。事实上,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教界和全社会经常关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处于发展相当缓慢的精英教育阶段,很多人并未认识到高等教育质量观应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因而仍在不自觉地用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潘懋元先生在1999年我国高校刚扩招时即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人“正是由于将传统精英教育固定不变的准则来面对数量增长而感到困惑,处于两难境地”[2]。现在人们及时发现了这种观念与现实的错位,认为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质量观,以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为指导来认识、评价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否则大众化高等教育势必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那么,究竟应树立怎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呢?从众多见刊论文中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发展的质量观

      20世纪90年代前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上海等)由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人才,一些研究者即提出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需要加快发展”、只有发展才有出路的观点[3]。而在新世纪初,人们则将“发展”作为质量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数量与质量是对立的统一,“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等于没有数量,甚至还要糟糕。但是,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数量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现阶段“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首要任务”[4]。

      在论述“发展的质量观”方面,张应强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发展的质量观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首要的问题也是发展……事实证明,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际来看,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本谈不上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就应该是以发展为核心和主题的质量观,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观,而不是限制高等教育发展”。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对于连续扩招后遇到的经费不足、后勤困难和对毕业生失业的担忧等问题,“通过拓宽发展思路,改变发展观念,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不能固定僵化的发展观。“质量标准中有个优先性原则,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在兼顾质与量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确立往往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质量观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高等教育发展”[5]。

      发展的质量观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的主题,正如十五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应该说,发展的质量观,为我们正确把握和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中的质量问题拓展了新视角、提供了新思路。

      (二)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的趋势》指出:“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应当全力支持。”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研究者们一般认为,这是三种因素使然:一是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二是人才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三是为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而形成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这种多样化的特点,必然要求我们确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20世纪90年代前期,叶春生先生即曾指出:“普通高校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规格就不应该完全一样,不能以普通高校的质量观来套高等职业技术院校。”[6]高校扩招后,潘懋元先生等也大声疾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7]

      现在我国高教界就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已基本达成共识。从研究情况看,这种共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以下理论和实践的支撑或者说从中获得借鉴和启迪的:

      第一是“高等教育发展三段论”的创立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理论。马丁·特罗在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量的发展与质的变化》中指出:“这种高等教育分层观点可以把我们迅速带到实质的问题上,如各种类型和等级的高等院校内的教学和研究的质量与问题。”他在总结发达国家大众化进程规律时,就指出量的增长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所谓“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大众型高等教育系统是多样的,因而其社会功能、质量标准也是多样的。

      第二是1998年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的精神。该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