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懋元(1920-),男,广东汕头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必须从不同的学科观点,运用不同的学科方法,才能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掌握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运用史学的观点、哲学的观点、心理学的观点、文化学的观点、科学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社会学的观点、政治学的观点、管理学的观点、系统科学的观点、比较教育学的观点,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2)01-0010-08

      近年来,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应用性研究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的各个部门培养专门人才,它必须同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等系统交流不断变化着的信息,受社会各有关系统制约并为之提供服务,以便在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中获得社会的支持并增强自身的活力,发挥自身的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是由各种专业组成的,每种专业都是一门或宽或窄、或单一或综合的学科,并且联系着其他有关学科,它必须同各门学科交流信息,获得各门学科最新进展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育资源,以便提高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学术视野,并且通过科学研究,促使学科的发展。总之,无论从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各个系统的外部关系上,或从高等教育各个专业、各门学科的内部关系上,都有必要从不同的学科观点,运用不同的学科方法来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宏观的外部关系或微观的结构的研究,都涉及诸多学科,需要诸多学科的支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审视、探索,才能比较全面和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掌握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既要横看,看到它的逶迤壮观,又要侧看,看到它的千仞雄姿;既要入山探宝,洞悉其奥秘,又要走出山外,遥望它的全貌。但是,不论横看、侧看、山中、山外,都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从不同的学科观点考察高等教育,都有其局限性。如果以为某一学科的观点是惟一的,以偏概全,就会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引出错误的结论。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因此,每一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仅是社会系统中的特定因素或部分。从某一门学科的观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在研究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可以而且必须着重就一门适当的学科观点进行深入探讨,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但不要忘记同其他学科观点的联系。只有把多门学科观点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

      这一准备工作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各门学科研究成果的积累,更在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一门学科的建设,既要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还要逐渐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据我所知,开创这种研究方法的是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ck)。他于1984年出版了《高等教育的观点:八个学科的比较观念》(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一书。在该书中文版序中,他特别强调这本书的方法论意义:“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高等教育部门。”王承绪教授从国际比较教育的角度,在“译者序”中也称:“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有关比较高等教育方法论的专著,为比较高等教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子。”确实如此,但还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进一步说,这是一本高等教育方法论的专著,为从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

      伯顿·克拉克主编的书出版之后,由于“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新的突破”,在欧美各国,广为流传。在中国,由王承绪教授主持翻译的中文版于1988年出版之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也起了积极作用。但这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其一,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反映几个发达国家的传统理念与知识经验,对大学生数居世界第二位的中国这个高等教育大国,并不在该书的视野中。其二,这本书成书较早,未能反映近20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新的理念,如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21世纪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等。其三,八个学科(有的只是领域)虽然都与高等教育有密切的关系,都很重要,但有些同样重要并且更密切的学科“被遗漏”了,如心理学的观点、哲学的观点、系统科学的观点等。因此,我在组织编写《新编高等教育学》之后,就同一群青年学者讨论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编写一本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专著——《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准备工作。下面,简介各篇的突出点,并借此抒发主编者的管见。

      历史学的观点: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本书将历史学的观点,作为多学科的第一个观点提出来,是因为高等教育的思想、目标、体制、模式以及课程、方法、手段,等等,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并都随着历史或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历史的观点,最能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与规律。

      在论述历史学的观点中,作者集中于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上:其一,阐述“高等教育”这个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教育系统的一个层次;其二,讨论高等教育历史与高等教育理论的关系,研究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借鉴。如果说,前者所论述的是涉及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则后者所讨论的实质上是高等教育史的价值问题。

      作者首先提出,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高等教育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教育的永恒性在于它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成长因素和作为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与人类文化的传承方式。“自有人生,便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在于它既未与人类社会同始,也不会在人类社会中无穷地延续下去,它只存在于一定历史阶段: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逐渐分化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种种特征——功能、理念、组织形式,等等。而作为“高等教育”这一统一的概念的出现,更是这一层次的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存在与发展了很久之后,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被人们所普遍采纳。也就是说,它是特指近现代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学后教育形式,还有介于高等与中等之间的各种教育形式和课程内容,“高等教育”已经很难概括属于或接近于这一层次的种种教育形式。因此,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已缺乏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人们曾企图用“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这些名称来代替“高等教育”,也由于某些介于高等与中等层次之间的教育形式与课程内容的出现,以及“终身教育”、“学习社会”、“网络教育”的出现而含糊不清。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企图为“高等教育”下定义而始终难以作出科学的界定的症结所在。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层次的统一的概念,可能分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而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名称(概念)。也可能为另一概括性更高的概念所代替。如果统一的高等教育层次不存在,“高等教育”这个概念也就可能随之消失;也可能只作为更高的概念之下的一个子概念,正如“大学”这个概念一样,现在只是“高等教育”之下的子概念,特指作为传承与研究高深学问的教育形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