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研究与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

——组织理论角度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凤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陈莉平,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管理世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中国的企业管理学科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后如何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的企业管理学科一直是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来发展的,没有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虽然经济学确实为管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但是管理的对象——企业,毕竟并不只是个经济组织,更是个社会组织;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学科对企业组织的性质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乌家培,2000;汪和建,1999;芮明杰,1998)。比如,经济学是把企业看作追求以最低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收入的效益最优化的组织,心理学则更为注重企业中员工需要的满足,并从人的特性的角度解释企业组织中的决策和行为;社会学家则看到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共生、依赖关系,认为企业是一个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是嵌入社会网络中的机构。诸如此类的对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组织的不同认识,现实中虽然给管理者们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多样的解决方案,但与此同时也使管理研究面临着视角的差异和观点的分歧,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哈德罗·孔茨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看到了管理理论“丛林”密布的局面,并致力于以管理职能框架来综合各种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经验以及边缘的学科理论和知识,“试图在分歧的风暴海洋中寻找一个希望之岛”。然而,以孔茨、罗宾斯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的管理过程学派研究者和推崇者们迄今也没有如愿地完成其探索一条走出“管理理论丛林”之路的使命。

      我国的管理理论早期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国民经济管理和无经营自主权的工厂制企业管理的研究中,在借鉴前苏联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思想指导下,我们学习和总结了各国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注重对自身企业改革发展中特定问题的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有自身特点的企业管理学科。90年代中期后,企业管理学科也正式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有了独立的“管理学”这一学科门类地位。这一分离为将经济学外的其他相关学科也吸收到管理研究中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的问题是:我国的管理学科该向什么方向发展?

      关于管理学学科建设,马洪同志指出:企业管理的学科体系与企业管理教材的编写相关联。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我国企业管理学科体系基本上是以“八大管理”为基础的学科结构体系。MBA 教材似乎也是分解式的学科结构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随着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企业管理原有教材的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企业管理的学科体系问题也需要重新探讨(马洪,1999)。

      笔者自知对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管理理论的研究都欠深入和周密,无力系统全面地回答管理学学科发展与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仅想在本文中结合世界管理学发展的轨迹和趋向,从组织理论角度谈点对管理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粗浅认识。

      二、德国与美国:两条不同的管理学发展道路

      美、德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体系化管理理论的主要国家,可它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迄今仍在两个远还没有相交的轨道上发展着各自的管理理论。

      德国的管理学是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来发展的,经过多代学者的努力,企业管理学逐渐摆脱国民经济学的影响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这门学科德文称作Betriebswirtschaft,国内的译名为“企业管理学”或“企业经济学”、“经营经济学”。它是以企业经营过程的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在企业的经营理论与政策,如何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财务和人事等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及如何处理企业与其他企业、与周围经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中形成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及应用范围的经济科学门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与之对比,在北美国家,管理学是作为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并列的独立学科门类发展的。它以管理主体及其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管理者怎样做才能确保他们所管理的组织能“正确地做正确的事”。美国管理学的创始人中不仅有本国的管理学者及企业界人士,还包括了来自欧洲国家的与其所在国主流管理思想有着不同视野和主张的企业家及研究者们。例如,亨利·法约尔从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组织管理理论,并没有在欧洲引起多大的重视,可是却被美国人誉为“组织管理之父”。美国的管理学宝库中还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社会组织研究中得出的行政组织思想都吸收了进去,而德国人自己在回顾其企业管理学科发展史中却极少有人提及韦伯的贡献。这种巨大的反差,实际说明了欧洲国家管理学体系与美国管理学体系的显著差异。

      北美的绝大多数管理学家,包括孔茨、西蒙、德鲁克、明茨伯格等都主张,管理学研究中揭示的原理适用于各类的组织,包括营利性的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性的其他各类组织。因此,他们是面向各类组织开展管理研究的。最流行的是围绕管理者的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针对各类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军队、教会等等)提出组织运行的规范,使管理人员按照规范的原则要求和职能程序来运作和管理他们的组织。他们所建立的管理理论,通称为“管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英文中早先普遍称作Administration,后来才适应工商管理思想的演变而将此学科名称改为Management。直至今日,美国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的称谓中还一直使用“administration ”一词,该词的中文直译就是“行政管理”。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1978年度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H.A.Simon)将其1945年出版的这部有关经济组织中管理者决策过程的开创性研究的著作命名为“Administrative Behavior”[《(行政)管理行为》], 并将他分析界定的“有限理性”的管理者称作“Administrative man”[(行政)管理人],这些用词都映衬出“行政管理”称法在美国的普遍性。在相当程度上,美国创建的管理理论可以称作是对各类组织具有普适性的行政管理学,或者说是面向各种对象的“一般管理学”。相应地,德国专门针对企业这一类特定组织展开研究的管理学,则是明确地被称为“企业管理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