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是企业理论的基石。在开拓人力资本性质分异的先河、建立异质型人力资本 与同质型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丁栋虹,1999),我们可以建立起企业经济分析的四维 理论模式(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分析的四维理论模式包括三项核心内容:以资本轴、产权轴和主体轴 构成的三维空间奠定企业成长的因素平台,以企业内部、之间和外部的多层合约演绎企业内 部的组织架构及其变迁,以企业自主成长分析企业的历史运动。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 把这个四维理论分析模式镶嵌到企业成长与改革的实践中去。 一、在三维空间基础上建立企业成长的立体分析视角 企业分析的四维理论模式首先倡导企业建立、运作与成长的立体视角,即将企业分析建立 在资本、产权与主体构成的三维空间基础上(图2)。
其一,三维要素才能构成一个企业成长的空间体系。这三维分别由主体轴、资本轴、产权 轴构成。现有的企业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三维因素中的单一因素,且主要是产权要素,对 资 本和主体的因素分析及整体的分析较薄弱,企业透视缺乏整体观。 其二,企业只有在一个三维要素构成的空间体系上才能稳定生长。四维模式也是企业的成 长模式,只有在资本轴、产权轴和主体轴的整体架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稳定成长。 其中,资本轴代表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产权轴代表企业成长的内在手段,而主体轴则代表 企业成长的基本载体,三者分别刻画企业分析的不同侧面:没有资本,何来发展?没有产权 ,为什么要发展?没有主体,谁来发展?现有的企业理论研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三个核心问 题。 其三,三维的平面都有一个人力资本的原点。传统的企业理论也有自己的分析原点,那是 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物质资本,即以物质资本讨论企业成长的动力来源,同时以物质资本的 产权讨论企业制度的演变,以单纯物质资本所有者(在国有企业中代表者是政府)的意志来讨 论制度的演进。这是不准确的。笔者进行企业理论研究范式的重构,核心的一点就在于:其 分析的原点从物质资本转换到人力资本——四维理论模式分析的基点都是人力资本;涉及到 的物质资本分析,也都是以人力资本为起源和参照系的。综观人力资本和企业理论两方面的 发展,这种分析基点的确立都是创始性的:一方面,将人力资本理论扩展到了企业理论的基 础层面,另一方面,将企业理论构筑在人力资本基础上。 二、通过企业合约演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变迁 合约制度(Contract)在制度经济学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合约的作 用也日益增强。但这一制度在中国经济运作中的实际意义是否与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相吻合呢 ?如果有差异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在理论上提出一个满意的解释呢?我想,新的理论必须能够 回答以前的主导理论提出的问题。同时理论的突破也在于走出已有概念的框架,研究新问题 ,寻找新答案。企业分析的四维理论模式其次倡导以(分层)合约的理性与感性思路演绎企业 的组织架构与变迁。 其一,企业是一种三维的合约组织。企业的合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层次上的合 约性:企业的合约性既体现在企业内部,也体现在企业之间和企业外部;从企业内部,经企 业之间,到企业外部,企业合约层次不断升级、不断扩展(图3)。而现有的企业合约理论, 常常陷入单一的企业合约分析层次,并且大多数局限在企业外部合约的分析上,如仅将其作 为市场关系的一个结点。这是不完整的。
另一方面,因素上的合约性:不仅有资本要素的合约(形成资本轴),也有产权要素的合约( 形成产权轴),更有主体要素的合约(形成主体轴),见图4。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企业的基本 生产要素是整体的,尤其是不能忽视产权与主体的作用;而这一点正是传统企业理论的根本 缺陷:见物不见人,见物不见产权,呈现明显的单因素分析逻辑演进的特征。事实上。企业 生产不仅仅涉及到把投入品转化为产出品的物质性转换,而且也涉及到不同资本要素在不同 主体(即所有者)之间产权的转移,而经济学对企业生产的理论研究标的,毋庸置疑地在后者 。在这种要素产权的权力转移中,不管是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或企业外部,行为者总是在 各种组织制度的约束前提下来使他们的利益目标函数最大化。
其二,企业合约具有时序性。理论上分析,合约与企业具有先后性:合约先于企业;这是 一种前期性合约。正确的实践发展过程也应该是:先有合约,后有企业;企业是合约的结果 。这种做法类似于“先小人,后君子”:“小人”就是契约规则,“君子”就是合约结果— —企业。市场制度成熟的国家,企业制度的形成基本上都是这种思路。一旦在合约的基础上 建立了企业,经常是雷打不动,除非企业解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合约的各方不再为企业 合约发愁,而能够全身心地沉湎于企业发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