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观察思考

      1995年,高校收费制度“并轨”改革进一步全面推开。这一制度的推行对于转换教学机制,激励学生奋发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一系列与收费制度相配套的奖、贷、助学等学生资助制度,也需随之建立和完善。

      勤工助学作为学生资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学生经济来源问题、锻炼动手能力以及培养自立精神,尽早适应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京十余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在1993年不正常的高校“下海潮”之后,目前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偏低,曾经从事过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平均比例只有30%左右,而长期从事勤工助学活动的也仅仅只有13%。造成参加勤工助学大学生人数偏少的原因何在呢?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经济上的自立意识仍比较薄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95%以上大学生学费、生活费主要依靠家庭负担,并且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这样做理所应当。他们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大获益者却不愿或很少为此负担成本。在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分子脱离劳动,这种文化影响不可能立刻销声匿迹。另外旧的高考体制中,大学生几乎被国家包下,其学习、生活很大程度依靠国家,经济问题学生几乎不操什么心,也就没有多少参加勤工助学的必要。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竟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学生宁愿回到旧体制。其原因在于对国家“两包”的依恋和对自己的不自信。由此看来,自立意识薄弱是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人数偏少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因。

      二、认识存在误区。我们通过调查得知,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影响自己的学业,并把它作为自己不参加勤工助学的一条重要理由。从理论上讲,一周拿出4-8个小时进行勤工助学会给学业造成影响。但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这些时光花费在看武侠小说、侃大山、聚会、跳舞以及谈情说爱上。说穿了,就是用“影响学业”来给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在我们调查的50名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中,60%的学生成绩大部分在良好以上,只有6%左右的学生的成绩出现过不及格。所以勤工助学和学习只要处理得当,二者完全可以兼得。在一些应用性强的学科中,如果从事对口专业的勤工助学还会促进专业学习。

      三、勤工助学范围偏窄,岗位较少,稳定性差。目前,勤工助学活动局限于家教、直销、做点小生意,学校提供的岗位如图书馆管理、卫生区清洁、“三助(助教、助管、助研)等,从整体状况上存在范围窄、岗位少、稳定性差等特点。这主要是,第一,旧体制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勤工助学,学校、学生、社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做法;第二,我国现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劳动技能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社会竞争尚感力不从心;第三,社会还没有形成大量使用钟点工的习惯。

      四、勤工助学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有些大学虽已成立了勤工助学指导委员会,但尚处于起步之初,真正面向社会,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担任中介角色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寥若晨星。这样使学生与企业之间联系不够,信息不畅,直接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报酬高低不便协调。这是造成大学生不愿参加勤工助学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直接原因。

      总之,导致当前高校勤工助学人数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不仅仅是一个组织问题,更是一个大学生通过服务于社会、增长才干,培养自主意识的过程。因此,学校、社会要加强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勇敢地走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二、应尽快设立勤工助学指导组织,完善有关制度,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起到沟通信息、协调二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作用,使勤工助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创造条件,扩大范围,面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应发挥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一些高技术产业企业从事科技服务;请高年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攻关;创办高技术产业吸收学生参加工作,使勤工助学经久不衰。

      四、应加快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例如积极推行实际意义的学分制,改革教学行政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打破全日制大学与夜大的时间界限,允许学生自由转校或转换专业,允许学期或期中入学。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大大有利于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处理学习与勤工助学关系上将有更大的自由度,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从而使勤工助学的资助学业、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作用得以充分、全面发挥。

      (南京政治学院哲经系高校体改调研小组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