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失败与执行失败

——中国企业家与国外CEO的失败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决策与信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失败相同,含义绝然不同

      仔细研读近几年中国企业家的失败案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曾经叱咤商海、呼风唤雨的企业精英们不少人只是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年后便销声匿迹了。

      人们把这些名躁一时的企业家称作“短命英雄”。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很普遍。

      “短命英雄”并不是中国企业家的专利,据去年的一项统计表明,日本中小型企业能够维持10年的只有18.3%,运营超过20年的只有8.5%,而能够持续经营30年以上的则不到5%。

      美国的《财富》杂志日前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财富500大中前200家大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在位的平均时间越来越短;任职不到5年的从1980年的46%上升到1998年的58%,而干满6-10年的则由1980年的41%下降到1998年的58%。从《财富》的调查还发现,如今,不称职的CEO被解雇的可能性比他们的上代人高出三倍。

      为什么当今中外企业家遭遇失败的机率会如此之大?中国企业家与国外CEO的失败有哪些异同?

      去年《财富》杂志选择了38位近10年来下台的大公司首席执行官,请他们现身说法,讲述失败的故事。他们都曾经是美国商业界的风云人物,但最终都壮志未酬,沦为失败者。既然这些最杰出的商业巨子都会失败,我们的企业家败走麦城似乎也有情可原。

      但两者“失败”的概念有着天壤之别。对于国外的首席执行官来说,失败是被免职,或引咎辞职,而他们下台的导火索,大都是因为企业出现亏损或盈利减少,有的甚至只是没有达到股东们期待的高增长率,而真正因为领导无方而使企业倒闭或被收购的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财富》杂志的调查显示,在被解职的首席执行官中,70%的人没有出现骇人听闻的大错误。这就是说,他们给企业造成的损害并不是致命的。执行官的失败并不等于企业失败。80年代中前期,通用汽车和IBM都出现了巨额亏损,但如今,它们又重新成为财富500大中的盈利大户。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家的失败则十分“悲壮”,从史玉柱、姜伟、吴炳新到秦池、亚细亚的老总,几乎都是以企业的灭顶之灾来讲述悲壮的失败的故事。与国外的CEO相比,中国企业家们书写的“失败”两字是血淋淋的,他们的失败很多是意味着企业遭受重创,无力回天,甚至消亡。

      中国企业家失败的根本原因

      去年9月底,在《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上,记者采访了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刘先生谈及中国企业家失败的原因时说:70-80%是在于投资失败,而投资失败源于决策失败。刘先生还反复说到,此次上海之行最大的目的是学习国外CEO们是怎样决策的。飞龙总裁姜伟闭门思过、修炼内功,反省出20大失误,头三条赫然是:“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可见决策失误给姜伟带来的是切肤之痛,而其他企业家在反思时,也无一例外地检讨自己的决策失误。

      决策失败是最大的失败,对中外企业家都应是如此。《财富》杂志根据对CEO失败原因的长期分析,将这些企业家们失败的六大原因依次为:缺乏对坏消息(亏损或利润下降)的处理能力、疲劳综合症 、缺乏处理人事的能力、决策有局限性、缺乏财务知识、错失良机。

      国外的CEO们并不缺少才智或者远见卓识,往往只是一个简单但却致命的缺陷让他们跌入深渊。《财富》虽然不认为执行问题就是他们失败的唯一原因,但是,执行总是势必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充满竞争与机遇的世界发展太快,客户、股东的要求令人感到压力沉重。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家们在决策方面所犯的错误不仅远远多于国外的CEO们,而且往往是致命的。通过对近年来中国企业家失败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家决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独断体制、扩张情结和投机心理。

      一是决策的独断和无制约

      假若失败的中国企业家们能够东山再起,他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企业内建立一套完整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因为,所有失败的决策都是在独断中产生的。巨人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我一人的失误,给集团整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恰好说明,权力必须有制约。”“决策权过度集中在少数高层决策人手中,尤其是一人手中,负面效果同样突出。特别是这个决策人兼具所有权和经营权,而其他人很难干预其决策,危险更大。”

      不仅是巨人,我国多数企业决策基本上是独断体制,因此,没有人能够阻止姜伟的“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也没有人能对吴炳新的“三株年销售额在1999年达到900亿”的宏伟目标提出置疑。

      中国的企业大多集创业者、所有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为一身,董事会形同虚设,下级只能俯首贴耳。这些条件与权力的结合,在没有监督和约束机制下行事,他们所犯错误的机率肯定会大大高于国外的CEO们。

      看来,中国企业家的真正进步应该是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而一旦经理人达不到董事会的目标,就将其解聘,另请高人。换句话讲,就是要用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失败(辞职或被解职)来避免公司的失败。

      二是盲目的扩张与多元化

      由于一些失败的中国企业家对利润的追逐、对财富的渴望、对成功的期盼是毫无节制的、没有止境的,因而无一例外地对发展规模有着特殊的偏好,而在特殊条件下轻易获得的成功,又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因“超常规扩张”使企业漏洞百出、危机四起。

相关文章: